Ipomoea cairica

Ipomoea cairica 槭葉牽牛
Ipomoea cairica 槭葉牽牛
Ipomoea cairica 槭葉牽牛
Ipomoea cairica 槭葉牽牛
槭葉牽牛
五爪金龍,白首烏,掌葉牽牛,五爪龍,碗公花,番仔藤
外來物種
無危(LC)

綜合描述

多年生纏繞性藤本,莖灰綠色,基部略木質化,細長多分枝。葉互生,具長柄,掌狀5-7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先端鈍或微尖,腋芽會再長出新的小葉。聚繖花序,1~3朵簇生。萼綠色,先端鈍,花冠漏斗狀,紅紫色。雄蕊5枚,隱藏在花冠筒內。蒴果球形。種子黑色,4粒,具絲狀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Ipomoea cairica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多年生攀緣性草本,可達長10公尺以上;莖光滑,細長多分枝;葉為掌狀,互生,卵形橢圓形,深裂,5-7裂片,長2.5-5公分,寬1.5-3公分,全緣;聚繖花序,腋生,雌雄同株;花冠徑4.5-6公分,紫紅色,漏斗狀,5淺裂,裂片扇摺,花莖有短梗;花萼5裂,裂片卵狀橢圓形;雄蕊5枚,花絲2長3短,著生在花冠筒基部;雌蕊短於雄蕊,柱頭2裂;蒴果球形,少見;種子黑色,具絲狀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Ipomoea cairica (L.) Sweet 上次更新:2014-12-09

無毛纏繞藤本,具塊根。葉5-7掌狀全裂;裂片披針形、卵形或橢圓形,長3-10 cm,兩端均漸尖,全緣;葉柄長2-6 cm。花冠漏斗形,長4-6 cm,淡紫色。果球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劉和義、楊遠波、施炳霖、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Ipomoea cairica (L.) Sweet, 1827 上次更新:2014-12-09

分布

北美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Ipomoea cairica (L.) Sweet 上次更新:2014-12-09
其他來源內容

逸出後歸化全島低海拔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劉和義、楊遠波、施炳霖、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Ipomoea cairica (L.) Sweet, 1827 上次更新:2014-12-09

棲地

台灣全境平地至山路多見,往往成大群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Ipomoea cairica 上次更新:2019-12-05

播遷

由於槭葉牽牛可藉由片段的匍匐莖或根節再生,因此最常見的擴散方式是起因於花圃園林修剪後殘留的枝條沒有妥善的處理、被任意的丟置。此外,槭葉牽牛的種子具絲狀毛,可隨風飄散 。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Ipomoea cairica 上次更新:2019-12-05

管理

物理防治:小規模的入侵覆蓋可以用人工方式強行拔除,但是要妥善處理所有被拔掉的植株片段,慎防其殘留,以免再生。

化學防治:若覆蓋面積較大,可使用殺草劑草甘磷(Glyphosate, 360g/L),將1L的草甘磷溶入100L的水,施用於槭葉牽牛的小苗;或是將400 mL草甘磷溶入600 mL的水,施用於除草後殘留的莖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Ipomoea cairica 上次更新:2019-12-05

風險

槭葉牽牛是全島普遍可見的野花,他的葉呈掌狀5-7深裂,猶如槭葉一般。平野隨處可見的牽牛花幾乎以槭葉牽牛最常見。由於常覆蓋於小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成為園林中的害草。 植株易攀附於果樹樹幹、莖葉及園區外圍圍籬,干擾園區的管理。 

在都市地區,常入侵人民住宅的花圃;在灌叢林,常攀附纏繞在原生植物上;妨礙光線穿透導致下方植物衰弱死亡。

槭葉牽牛已被證實具有毒他作用,會抑制蘿蔔、黃瓜、白菜、黃帚橐吾等植物的種子發芽及甘藍菜的幼苗生長。

入侵後果:農業, 環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Ipomoea cairica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藥理功用: 槭葉牽牛的粗莖含牽牛素A(muricatin A). 給大鼠0.5有明顯的瀉下作用。給狗靜脈注射可作麻醉劑,並有暫時降壓及腸肌鬆弛。且本植物有抑菌作用。種子亦有致瀉作用。

槭葉牽牛具有抗微生物、解經攣、抗發炎、解熱、抗癌等功效,在中國被用來治療結核病、咳嗽、氣喘、急性及慢性的B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黃疸。由槭葉牽牛萃取出的精油可有效的殺死蚊蟲及對抗蠅蛆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Ipomoea cairica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