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成蟲形態多樣,體態上楔形、駝峰狀,身體向後變窄、背部隆起,觸角櫛角、扇狀或鋸齒狀,有些類群翅鞘縮短退化,足修長,跗節式 5-5-4,雌蟲形態在有些類群會保留幼蟲期特徵。
成蟲會訪花,有些種類夜間會被燈光吸引;幼生期寄生性,寄主對象包括蜚蠊目、膜翅目和鞘翅目,有些類群幼蟲具有過變態的特殊生活史─初生幼蟲為自由活動的三爪型幼蟲,一找到寄主後就轉為蠐螬型,也有的類群幼蟲為捕食性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 資料提供:蕭昀 來源學名:Ripiphoridae 上次更新:2018-01-10

分布

臺灣產的大花蚤科物種資訊主要來自河野廣道 (1936) 所整理的專書,而臺灣物種名錄 TaiBNET 網站所收錄的大花蚤名錄則主要根據於此 (Taiwan Catalogue of Life, 2016),共記錄四屬十種,然而古北區鞘翅目名錄第五冊則僅紀錄七種 (Batelka, 2008),另外如雄黑大花蚤 Macrosiagon pusilla (Gerstaecker, 1855) 則在近期文獻中均無提及臺灣分布 (Batelka, 2008, 2013),而於與河野書中抵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 資料提供:蕭昀 來源學名:Ripiphoridae 上次更新:2018-01-10

鑑別型特徵敘述

楔形、駝峰狀體態;櫛角、扇狀或鋸齒狀觸角;有些亞科成員翅鞘縮短退化;跗節式 5-5-4。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 資料提供:蕭昀 來源學名:Ripiphoridae 上次更新:2018-01-10

外觀相似性

相似於花蚤科 (Mordellidae),但本科的末節背板並無特化如花蚤之腹末刺 (Abdominal spine)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 資料提供:蕭昀 來源學名:Ripiphoridae 上次更新:2018-01-10

棲地

森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 資料提供:蕭昀 來源學名:Ripiphoridae 上次更新:2018-01-10

關係

幼生期寄生性,寄主對象包括蜚蠊目、膜翅目和鞘翅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 資料提供:蕭昀 來源學名:Ripiphoridae 上次更新:2018-01-10

演化

形態上曾有認為本科與花蚤科抑或芫菁科近緣的爭議,近年分子親緣的研究則顯示大花蚤科為並系群,花蚤科是其中一支單系的支序,證實其與花蚤科的近緣,而花蚤類(花蚤+大花蚤)為擬步總科基群,並認為花蚤科可能在演化的歷程中返祖為植食性,或者在各類群支序中各自獨立演化出寄生性 (Batelka et al., 2016)。 古昆蟲學研究方面,已知最古老的大花蚤科化石紀錄則發現自侏儸紀時期的內蒙古自治區 (九龍山組,中侏儸統,約1.65 億年前;Hsiao et al., 2017)。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 資料提供:蕭昀 來源學名:Ripiphoridae 上次更新:2018-01-10

效益(利用)

傳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 資料提供:蕭昀 來源學名:Ripiphoridae 上次更新:2018-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