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Linnaeus, 1758)

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Linnaeus, 1758) 鯽

綜合描述

體高而側扁,前半部弧形,腹部圓形,無肉稜。頭短少。吻圓鈍而無鬚。口呈弧形,斜向下方,唇較厚。咽頭齒1列,齒式4-4。鰓耙細長,呈針狀,排列較密,鰓耙數37-54。體被中大型圓鱗;側線完全,微向下彎,後部延伸達尾部中央,側線鱗數27-30。背鰭基部較長,鰭條III+15-19;臀鰭鰭條III+5;背鰭與臀鰭第III根硬棘後緣有鋸齒。體背銀灰色,腹部銀白而略帶黃色。各鰭灰白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原產於中國大陸及日本,早期移民即引進至臺灣。目前臺灣西部溪流中、下游與湖泊、溝渠皆有分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初級淡水魚。本種魚適應力強,在各種類型的水體皆能存活,而以水草雜生與泥質淺水域最多。生性敏感而警覺性高。為雜食性魚類,幼魚以浮游動物為主食,成魚則以植物碎片、藻類、腐殖質或底棲甲殼類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為普遍的食用魚,以紅燒或煎煮為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