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didia pingtungensis Chen, Wu & Hsu, 2008

屏東鬚鱲
屏東馬口魚,屏東縱紋鱲,一枝花,屏東條紋鱲
臺灣特有

綜合描述

背鰭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 9-10(分枝軟條);胸鰭 1(不分枝軟條)+ 14(分枝軟條);腹鰭 1(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側線鱗 46-50;背前鱗 19-21;咽齒 1,3,5-5,4,1。體延長而側扁,腹鰭基部後方具不完全的腹稜。口端位,口裂向後延伸至眼前緣下方;口裂末端大多有2對短鬚。雄魚上頜較為前突,且略呈鉤狀。體被細小的圓鱗;側線完全。尾鰭呈叉型。體背面呈灰黑色,體側面為銀白色。體中軸線具有一寬大而完整的深黑色縱帶。成熟雄魚的吻部有極為明顯而尖銳的追星,其頭部下側、腹部、胸鰭及腹鰭或多或少呈鮮紅色;雌魚的體色較淡;各鰭微黃至白色。與臺灣鬚鱲(C. barbata)相類似,可從下列特徵加以區別:(一.)背側部具一條寬的銀白色縱帶(vs. 沒此縱帶);(二.)側線鱗數較少,約46-50,平均48(vs. 51-60,平均55);(三.)較少的背前鱗,平均20(vs. 23);(四.)較少的側線下方鱗,約3枚(vs. 5枚);(五.)成魚的鬚約3-4條(vs. 2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 臺灣魚類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