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3-4cm[8]。背鰭7-9;臀鰭8-10;胸鰭12;腹鰭6;縱列鱗29-32。體延長,前部略呈楔狀,後部側扁。雌魚的腹部膨大圓突。頭部中大,吻部短小。眼大,側位;眼間區及吻背略寬而平直。口上位,向後斜下;口裂未達眼前緣的下方。體被有大型的圓鱗。背鰭小,起點較近於尾鰭基部。腹鰭腹位。雄魚的臀鰭第3、4、5鰭條特化而成一延長的交接器,雌魚則為扇形。尾鰭呈圓形。體色為淡金黃色或灰色,略透明。背側暗褐色,腹面淺白。雌魚的腹部後端有一黑色斑。各鰭的外緣呈深褐色。

原產於北美洲及中美洲淡水系,原是為了滅絕蚊子之幼蟲而引進之魚種。由於本種魚類引進台灣,其對環境耐受性高,其族群大量繁衍已造成原產的卵生青鱂魚的族群逐漸消失,而幾乎滅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梁世雄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Gambusia affinis (Baird & Girard, 1853)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體延長,前部略呈楔狀,後部側扁。雌魚的腹部膨大圓突。頭部中大,吻部短小。眼大,側位;眼間區及吻背略寬而平直。口上位,向後斜下;口裂遠不及眼前緣的下方。體被有大型的圓鱗;縱列鱗29-32;背前鱗16-17。背鰭小型,起點較近於尾鰭基部,背鰭軟條數7-9;雄魚的臀鰭第3、4、5鰭條特化而成一延長的交接器,交接器遠長於腹鰭長,雌魚則正常的扇形,起點在背鰭起點之前,鰭條數8-10;胸鰭鰭條數12;腹鰭腹位,鰭條數6;尾鰭呈圓形。體色為淡金黃色或灰色,略透明。背側暗褐色,腹面淺白。雌魚的腹部後端有一黑色斑。各鰭的外緣呈深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ambusia affinis (Baird & Girard, 1853)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原產於北美洲及中美洲的淡水系,約於1913年引入臺灣。現已普遍存在於各溪流、湖沼及田渠等水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ambusia affinis (Baird & Girard, 1853)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現除了普遍存在於台灣本島各地的溪流、湖沼及田渠等水域外,也分布於離島金門、澎湖、綠島及蘭嶼等地的水域。在2003年的調查中,51條河川有33條有大肚魚的採集記錄,從河口分布至海拔高度1,340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梁世雄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Gambusia affinis (Baird & Girard, 1853)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表層魚類,大多成群地在水體的表層活動。偏好在低海拔溪河的緩流區,以及湖泊、田間、渠道等棲所,亦可進入河口區的半淡鹹水域。對於環境污染的耐受力強,可以在污染的水域或低溶氧的環境下生存。雜食偏肉食性,以浮游動物、如孑孓等之水棲昆蟲及碎屑為食。由於本種魚類引進台灣,其族群大量繁衍已造成原產的卵生青鱂魚的族群逐漸消失,而幾乎滅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ambusia affinis (Baird & Girard, 1853) 上次更新:2013-11-09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人為放流。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梁世雄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Gambusia affinis (Baird & Girard, 1853) 上次更新:2019-12-05

管理

防治方法:

化學防治:魚藤酮可導致魚類缺氧進而達到毒殺的效果,可用於移除小面積靜水域裡的食蚊魚。但魚藤酮為非專一性藥物,因此在理想的狀態下使用前需將非目標物種移出區域外,魚類受到魚藤酮的影響會浮上水面尋找氧氣,所以任何非目標物種可能都會遭到移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梁世雄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Gambusia affinis (Baird & Girard, 1853) 上次更新:2019-12-05

效益(利用)

為了滅絕蚊子之幼虫而引進之魚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ambusia affinis (Baird & Girard, 1853) 上次更新:2013-11-09

風險

入侵後果:環境, 其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改變底棲自然群集, 捕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梁世雄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Gambusia affinis (Baird & Girard, 1853)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引進時間:1911年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梁世雄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Gambusia affinis (Baird & Girard, 1853)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