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可達14cm。此魚最大特徵是雄魚尾鰭下葉拖曳延長部分,形狀類似一把劍且還有黑色外框。有很多種色彩變異種,最典型的為俗稱「紅劍」的種類,其體色除腹鰭為透明外其餘各鰭皆為紅色。雄魚具有一交尾器,再尾部下端有一劍狀構造,長度可達體長的1/3至1/4;雌魚體型較圓,可在產卵時有明顯的胎斑12。

賀氏劍尾魚是一種小型受歡迎的觀賞淡水魚種,主要因為人為引進及放流而存在至少31個國家的水生棲地中。賀氏劍尾魚因為其廣泛的環境耐受力、擾動棲地立足的能力、營養機會主義與子代孵化後才產出的特性而具有高度入侵性。澳洲、巴哈馬、夏威夷、香港、以色列與美國的研究認為當大量的賀氏劍尾魚,特別是與其他引進之花鱂科魚類(食蚊魚、孔雀魚和劍尾魚屬)同時存在時,已觀察到水生生態系統會受到衝擊。對特有魚類群造成的生態衝擊可能包括資源競爭、捕食、水生無脊椎動物群集的捕食等。雖然已被列入入侵種資料庫(如:ISSG),但因賀氏劍尾魚為受歡迎的觀賞魚種,很少被認為是造成危害的物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賴弘智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Xiphophorus hellerii Heckel, 1848 上次更新:2020-03-19
其他來源內容
體色為灰色至淡乳白色上帶有青綠色金屬光澤,體側具一條紅線貫穿,雄魚尾鰭下緣有一青綠色之劍尾狀延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Wei-Chih Tsao 資料提供:曹暐智(Wei-Chih Tsao) 來源學名:Xiphophorus hellerii Heckel, 1848 上次更新:2020-03-19

棲地

已在宜蘭(宜蘭河、蘭陽溪)、嘉義和台南的小溪流中發現有野外的族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賴弘智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Xiphophorus hellerii Heckel, 1848 上次更新:2020-03-19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人為放流,飼主棄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賴弘智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Xiphophorus hellerii Heckel, 1848 上次更新:2020-03-19

風險

入侵後果:環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捕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賴弘智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Xiphophorus hellerii Heckel, 1848 上次更新:2020-03-19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引進時間:不詳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賴弘智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Xiphophorus hellerii Heckel, 1848 上次更新:20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