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牡蠣科的貝類大多固著在岩石上生長,體內具有肥大的生殖腺,因此體型較大者常被人們撬開取肉食用,甚至生食,稱為生蠔。 多年來臺灣本島俗稱岩蚵的牡蠣一直被認為是黑齒牡蠣Saccostrea mordax,但經水產試驗所以DNA技術研究比對,證實應該是僧帽牡蠣 Saccostrea cucullata才對,而真正的黑齒牡蠣在該所的調查中只發現分布在澎湖和綠島;臺灣地區所產的Saccostrea屬牡蠣至少有10種之多,而不是過去所認為的只有2種。
在春夏之間的生殖季節中,牠們可以排放出數以千萬計的精子或卵在體外受精。漂浮在海水中的受精卵發育成幼蟲以後,如果遇到適合的基底就會固著下來,變態發育成幼貝,以濾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成長,約一年之後即可成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Ostreidae 上次更新:2014-01-04

效益(利用)

在臺灣西部沿海、河口和澎湖的內灣有許多養殖的葡萄牙牡蠣Crassostrea angulata(以前誤為長牡蠣或大牡蠣Crassostrea gigas)更是臺灣地區多年來產量最大的水產養殖生物,年產量約3000噸,產值約新台幣30幾億元。牡蠣加雞蛋、青菜和太白粉所煎成的「蚵仔煎」更是臺灣著名的小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Ostreidae 上次更新:201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