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loidichthys flavolineatus (Lacepède, 1801)

黃帶擬鬚鯛
黃帶擬羊魚,鬚哥,秋姑
海洋生物
無危(LC)

綜合描述

體延長而稍側扁,呈長紡錘形。吻鈍尖,口小;上頜後部圓,不達眼前緣下方;頦鬚達前鰓蓋後緣垂線;上下頜齒絨毛狀,鋤骨與腭骨無齒。具1扁平鰓蓋棘。鱗片小,頭與體被櫛鱗,腹鰭基部具一腋鱗,眼前及吻端無鱗;側線完整,側線鱗之側線管分支;側線鱗數33-36。背鰭兩個,完全分離;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尾鰭深叉型。體上半黃褐色,下半部白色;自眼至尾鰭有一條黃色縱帶,胸鰭後上方通常具一黑點;頭常具紅點。腹膜為暗色。背鰭與尾鰭淡至灰黃色,餘鰭淺白色。頦鬚白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ulloidichthys flavolineatus (Lacepède, 1801)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 西起紅海,東到夏威夷、馬貴斯及杜夕群島,北起琉球群島,南至羅的豪及拉帕島。台灣四周海域均有分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ulloidichthys flavolineatus (Lacepède, 1801)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群棲性魚類,少數會單獨活動,從岸邊到35公尺深的礁區或潟湖區均有,通常在砂質地或軟泥地,以其頤鬚探索泥地中潛藏的甲殼類、軟體動物及多毛類等,再挖掘覓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ulloidichthys flavolineatus (Lacepède, 1801)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延繩釣、底拖網或流刺網捕獲。為中型之食用魚,適宜煎食或紅燒。特殊之覓食行為,故常被水族館做展示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ulloidichthys flavolineatus (Lacepède, 1801)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