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eneus sulphureus Cuvier, 1829

綜合描述

體延長而稍側扁,呈長橢圓形。頭中大;口小,下位;吻圓鈍;上下頜齒細小,鋤骨與腭骨具齒,均多形成絨毛狀齒帶;上頜延長至眼下方約1/3處。頦部縫合處具一對長鬚。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骨後緣具一短棘;鰓蓋膜與峽部分離;鰓耙數7-8 + 18-22。體被中大櫛鱗,易脫落;側線完全,側線鱗數34-39,側線鱗上之側線管分枝。背鰭兩個,彼此分離;胸鰭軟條數15-17;尾鰭叉尾形。體側上半部呈黃褐色,下半部呈銀白色,體側至少有4條橘黃色縱帶。第一及第二背鰭鰭膜上皆有黃褐色縱帶斑紋;第一背鰭末緣黑色;尾鰭灰黃色無任何縱帶斑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Upeneus sulphureus Cuvier, 1829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及斐濟皆有分布。台灣北部及西部海域可發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Upeneus sulphureus Cuvier, 1829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主要棲息於沿岸及近海沙泥底質海域,會進入河口域。經常成小群的在砂泥底質的棲地翻動底沙泥,尋找底棲的軟體動物及甲殼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Upeneus sulphureus Cuvier, 1829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可利用流刺網、延繩釣或底拖網等漁法捕獲。魚肉細緻,油炸、紅燒、煮味噌湯,味道皆可口。特殊之覓食行為,故常被水族館做展示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Upeneus sulphureus Cuvier, 1829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