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rus schlegeli (Bleeker, 1861)

史氏鸚哥魚
青衫(雄),蠔魚(雌),許氏鸚嘴魚,鸚哥
海洋生物
無危(LC)
 iNaturalistWoRMS

綜合描述

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齒板具0-2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4;頰鱗2列,上列為4-5鱗;下列為4-5鱗。胸鰭具14軟條。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之尾鰭為圓到截形,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則略為雙凹形。IP期之體色為紅褐色至橄欖褐色;鱗片均具橘色至紅色紋;體側具5條約1.5-2個鱗寬的白色弧狀橫帶;胸鰭基部上方具一小黑斑;吻和頦部紅色,上唇具一暗藍紋且延伸至眼部,頦部另具2暗藍短紋。TP期之體色隨年齡而異,從淡橙色混雜綠色,到深褐色雜以藍色均有;鱗片外緣為橙色;眼以上之頭部、頸背部,向後達背鰭第VI硬棘基部及第4或第5軟條處之區域,具有一道鮮亮之垂直色帶,在此區域之上端則有一方形之黃色色塊;背鰭及臀鰭為橙色或橙褐色,其外緣為藍色,基部亦然,而鰭膜之中央區域則有藍色色帶;尾鰭為橙褐色或更深些,鰭膜上有短的藍色條紋或小斑點,形成3、4條之垂直色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carus schlegeli (Bleeker, 1861)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東印度洋中的可可島及聖誕島,及由模里西斯至土木土與奧斯垂群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鯊魚灣、大堡礁的南方與拉帕島。台灣東部、南部及各離島均有分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carus schlegeli (Bleeker, 1861)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主要棲息於潟湖與臨海礁石從 1 至超過 50 公尺深水域。 成魚常見於具有珊瑚豐富的與高垂直起伏的地區;稚魚可能與其他的種一起群游。一般會在碎石與混合著碎石與珊瑚的斜坡上形成覓食群集,而不是平坦的之上。 雌性時常混合在他種魚群中進食,雄性則通常獨居。雄性會展現領域性趨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carus schlegeli (Bleeker, 1861)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carus schlegeli (Bleeker, 1861)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