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plagusia bilineata (Bloch, 1787)

雙線鬚鰨
長鈎鬚鰨,比目魚,龍舌,皇帝魚,扁魚,牛舌
海洋生物
無危(LC)

綜合描述

體長舌形;兩眼均位於左側,兩眼分開。有眼側具一管狀鼻孔位於下眼前方,無眼側具兩鼻孔,前鼻孔為管狀,後鼻孔則為孔裂狀。口下位,口裂顯著成鉤狀彎曲;後端超過下眼後緣。眼側唇緣具觸鬚或穗狀物;眼側無齒,盲側具細小絨毛狀齒;鋤骨與腭骨無齒。鰓膜與峽部分離。有眼側被櫛鱗,且側線二條,側線鱗數90-117;兩側線間鱗數17-20;無眼側則被圓鱗,且無側線。背鰭與臀鰭與尾鰭相連;無胸鰭;腹鰭與臀鰭相連;尾鰭尖形;背鰭鱗數 96-119;臀鰭軟條數75-92;腹鰭軟條數 4;尾鰭軟條數7-9;脊椎骨數45-48。體褐色並具淺色之不規則圓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aplagusia bilineata (Bloch, 1787)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及非洲東部,東至菲律賓,北至日本,南至澳洲東北部。台灣南部、西部、東北部、北部及澎湖海域有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aplagusia bilineata (Bloch, 1787)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棲息於近海大陸棚泥沙底質海域,可進入河口域或受潮差影響之河段。以底棲之無脊椎動物為食。幼魚常出現於潮間帶,在浪潮中或游動或下潛,活動力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aplagusia bilineata (Bloch, 1787)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中大型魚類,通常以底拖網捕獲,全年有產。以製成扁魚酥為主。大型魚則以油炸較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aplagusia bilineata (Bloch, 1787)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