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bastiscus tertius (Barsukov & Chen, 1978)

Sebastiscus tertius (Barsukov & Chen, 1978) 三色石狗公
Sebastiscus tertius (Barsukov & Chen, 1978) 三色石狗公

綜合描述

體中長,側扁,長橢圓形。頭中大,側扁。眼中大,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頷等長,上頷骨延伸至眼眶後緣下方。上下頷、鋤骨及腭骨具細齒,鋤骨齒群左右相連呈人字狀。眶下骨及頰部無棘。櫛鱗。背鰭具硬棘 XI-XII,軟條 11-12;臀鰭具硬棘 III,軟條5-6;胸鰭下側位,軟條18-20;腹鰭胸位,具硬棘 I,軟條5;尾鰭圓形。體褐色或褐紅色,體側具數個褐色斑塊。本種與石狗公類似但差異在於(1)胸鰭18-20(S. marmoratus:17-19)。(2)胸鰭靠近基部處暗色斑不明顯(S. marmoratus:明顯)。(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ebastiscus tertius (Barsukov & Chen, 1978)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由日本宮城縣到東中國海與朝鮮半島南部。 也在印尼水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ebastiscus tertius (Barsukov & Chen, 1978)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近沿海底棲性,暖溫性近海底層魚類,生活於較淺的岩礁底質水域。肉食性,主要是以小魚、蟹類、蝦類、端足類、泥螺和藻類為食。卵胎生,成熟的雄魚有交接器。數量不多,不結大群。棘基部具毒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ebastiscus tertius (Barsukov & Chen, 1978)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本種在臺灣岩礁底質之近沿海相當普遍,週年可產,主要漁法為延繩釣及底拖網,肉質甜美而有彈性,是高價值的經濟魚種,臺灣北部沿海產量較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ebastiscus tertius (Barsukov & Chen, 1978)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