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在台灣的野外紀錄,吻肛長可以大到45cm以上。背鰭I, 10-11; 臀鰭I, 3; 胸鰭I. 5; 腹鰭I. 4; 側線麟片數28-30; 腹部鱗片數5; 背鰭基部鱗片數11-13; 臀鰭基部鱗片數2; 胸鰭基部鱗片數1; 腹鰭基部鱗片數2; 脂鰭與背鰭間鱗片數6-7。具硬質骨版包覆全身。體呈黑色具許多鵝黃色亮紋,鰭膜上會帶有鵝黃色亮斑,頭背部有由鵝黃色亮線圍成多邊形花紋,腹部乳白色具不規則深黑色斑點。

琵琶鼠魚屬於鯰目(Siluriformes)、棘甲鯰科(Loricariidae),除了垃圾魚之外,它還有一個俗名為清道夫。十多年前,隨著飼養熱帶魚的風潮,琵琶鼠魚被大量引進,以清除水族箱內的碎屑殘渣,為飼主省去不少麻煩,所以這兩個封號便不脛而走。琵琶鼠之適應性極強,把台灣當自己家一樣,橫行無阻,到底是哪些特質,使他們佔了如此的優勢呢?可能的原因有三,第一,強韌的骨板,不但可抵禦天敵,也可降低身體裡水分散失的速率,使其可短暫離開水面。第二,在南美洲的研究指出,豐水期時,琵琶鼠魚如一般魚類利用鰓呼吸,但枯水期來臨時,它的胃可幫助呼吸。所以利用放水的方式來清除琵琶鼠魚,似乎並不適用。第三,它血液中血紅素攜氧的能力比其他的魚類高,以致在低氧的環境中仍可存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Castelnau, 1855)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背鰭 I+10-11;臀鰭I+3;胸鰭I+5;腹鰭I+4;側線鱗數28-30;腹部鱗數5;背鰭基部鱗數11-13;臀鰭基部鱗數2;胸鰭基部鱗數1;腹鰭基部鱗數2;鰭脂與背鰭間鱗數6-7。全身被覆硬質骨板;口部腹面,特化為吸盤狀口器。體呈黑色而具有許多鵝黃色的不規則紋;頭背部亦為黑色,但鵝黃色之花紋密集分布且呈多邊形;腹部乳白色,散布黑色斑點。Liposarcus pardali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Castelnau, 1855) 上次更新:2013-11-09
豹紋翼甲鯰的錯誤鑑定(陳義雄入侵魚種) Liposarcus multiradiatu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terygoplichthys multiradiatus (Hancock, 1828) 上次更新:2013-04-03
Liposarcus pardali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Castelnau, 1855) 上次更新:2013-03-06

分布

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現因屬觀賞魚之故,被引入其自然分區區以外的國家,包括臺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Castelnau, 1855)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在全台灣各縣市中下游流速緩的河川與人工或天然湖泊與公園的水池內均有分佈,但尤以雲嘉南與屏東田間的灌溉溝渠內的野外族群量頗高。在台灣原本生態空間就有限的情況下,已確定大量的在各水系繁殖,日後仍須審慎監控與防止此魚對台灣溪流生態系造成的嚴重破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Castelnau, 1855)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廣泛棲息於河川中下游流速緩慢的水域、溝渠、水池或湖泊,常群體聚集。屬於底棲性碎屑雜食性魚,利用特化的吸盤狀口器刮食附著性的微小藻類生活。對於水質的污染容忍度很高,在低溶氧的中度污染水域仍可見其蹤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Castelnau, 1855) 上次更新:2013-11-09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琵琶鼠是世界上非常普遍的水族箱飼養魚類,很多琵琶鼠應為飼主棄養或因颱風等意外因素從養殖場脫逃,順著水流溪流擴散至別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Castelnau, 1855) 上次更新:2019-12-05

效益(利用)

屬於觀賞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Castelnau, 1855) 上次更新:2013-11-09

風險

入侵後果:環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改變底棲自然群集, 捕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Castelnau, 1855)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引進時間:不詳,<1978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Castelnau, 1855)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以往學者曾發表的P. multiradiatus (Hancock)並不存在於台灣野外水體,很可能為本種之誤鑑。另外,根據野外採獲本屬魚種之腹部花紋類型,可鑑定出另一極似P. disjunctivus (Weber)的魚種,但在台灣各地發現不少介於與本種間的中間形個體,因此建議發表較晚的P. disjunctivus (Weber),可能應降到亞種分類位階,可視為P. Pardalis disjunctivus。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 (Castelnau, 1855)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