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fo bankorensis Barbour, 1908

Bufo bankorensis Barbour, 1908 盤古蟾蜍
Bufo bankorensis Barbour, 1908 盤古蟾蜍
Bufo bankorensis Barbour, 1908 盤古蟾蜍
Bufo bankorensis Barbour, 1908 盤古蟾蜍
盤古蟾蜍
癩蝦蟆,台灣蟾蜍,臺灣蟾蜍
臺灣特有
無危(LC)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盤古蟾蜍個體之間的體型差異很大,從6公分到20公分,雌蟾明顯地比雄蟾大很多。牠們身體背部的顏色及花紋也變化多端,體色有紅色、褐色或黑褐色;花紋則有些個體在體側有黑色縱紋,有些有黃色背中線,有些則素素淨淨、沒有任何斑紋。但不論如何多變,牠們的身上都有大大小小的疣,眼後還有一對大型突出的耳後腺。盤古蟾蜍的耳後腺和疣都能分泌毒液,但這完全是為了防禦,除非是受到很大的刺激,否則牠們不會分泌毒液。牠們分泌毒液的目的是在警告其他動物:「我有毒,以後不要再惹我了」。但蟾蜍去皮和內臟之後,肉是沒有毒的。繁殖期從9月到隔年3月,尤其秋季經常可以見到水池、溪流中到處都是泡在水中的盤古蟾蜍,牠們在此求偶、產卵進行繁殖,雄蟾不會主動發出叫聲吸引雌蟾,而是一起聚集到水域,由雄蟾主動追求雌蟾。因此雄蟾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經常出現多隻雄蟾爭先恐後抱一隻雌蟾的現象,有時也會出現雄蟾誤抱雄蟾的情況,此時被錯抱的雄蟾會發出「勾、勾、勾」的釋放叫聲。卵串呈長條形,卵粒黑色,位於雙排的長型卵串中,約80公分,一次可產四千顆以上的卵粒。蝌蚪黑色有毒,常聚集成一大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懿如 資料提供 臺灣兩棲動物野外調查手冊 上次更新 201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