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1799)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1799) 黑眶蟾蜍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1799) 黑眶蟾蜍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1799) 黑眶蟾蜍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1799) 黑眶蟾蜍

綜合描述

黑眶蟾蜍因從吻端、上眼瞼到前肢基部有黑色隆起稜而得名,體色呈黑色或灰黑色,體長約5至10公分,全身佈滿黑色粗糙的疣眼後有一對耳後腺鼓膜明顯指(趾)端黑色,好像擦黑色的指甲油。雄蟾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一長串非常急促的「咯、咯、咯」,尤其當雄蟾碰到雌蟾時,叫聲會變的更加急促,有時可以持續鳴叫一分鐘以上。但是當雄蟾被其他個體誤抱時,叫聲則變成短促而尖銳的「嘎」,有如在警告對方:「我也是公的,不要碰我」。繁殖期為春天和夏天。常群聚於水池,持續發出很急促、鳴聲響亮的「咯咯咯咯咯咯……」聲,這是雄蛙求偶叫聲。所產之卵為雙行排列之長型卵串;蝌蚪為棕黑色,有毒。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懿如 資料提供:臺灣兩棲動物野外調查手冊 來源學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1799) 上次更新:2014-08-07

分布

黑眶蟾蜍廣泛分佈於中國大陸西南部及南部、台灣、亞洲南部、斯里蘭卡、印尼及婆羅州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懿如 資料提供:臺灣兩棲動物野外調查手冊 來源學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1799) 上次更新:2014-08-07

棲地

牠們分佈於海拔600公尺以下的平地及山區,常在住宅附近、草澤、稻田、空地等開墾地出沒。繁殖力很強,若環境適宜,常常不出幾年,就發展出數百隻的龐大族群,是最樂於和人類共處的兩棲類之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懿如 資料提供:臺灣兩棲動物野外調查手冊 來源學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1799) 上次更新:201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