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06年,台中梧棲的居民發現他們購自彰化田尾的水生植物帶有樹蛙的卵泡和蝌蚪。張天佑(2008)分析布氏樹蛙的族群變異,進一步證實中台灣出現的斑腿樹蛙與布氏樹蛙確實是不同的物種。到了2010年,台中、桃園、新北市均已建立族群,這種不連續的分布,顯示牠們可能會隨著人為攜帶植栽而四處擴散。這個物種的來源非常有可能是來自田尾地區園藝植物業者引進的外來植物。 雖然入侵的初期只分布在中台灣,斑腿樹蛙很快就在台灣各地擴散開來。到了2014至2015年,牠已經擴散到基隆、宜蘭、新竹、苗栗、南投、雲林、屏東(Yang and Gong 2014, Chen 2015),並廣泛佔據台灣大多數可及的平地與低海拔地區。例如在2013年的蛙類志工調查之中,斑腿樹蛙出現在全台灣三分之一的調查樣點(Yang et al. 2014)。然後到了2017年,出現的樣點已經多達70%以上(在148個樣點中佔據109個,Yang and Chen 2017)。這個物種顯然仍在急速擴張之中,而且非常難以阻擋牠的入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0-11-15

綜合描述

中大型樹蛙。目前斑腿樹蛙與布氏樹蛙的鑑別特徵主要依據腿部外側的花紋,斑腿樹蛙較似黑底帶有白色斑點,布氏樹蛙較似黑白間隔的網紋。許多斑腿樹蛙在背部會有明顯的X形花紋,而布氏樹蛙則是四條縱紋。但是花紋會依個體與環境發生案一,所以背部花紋不可作為單一的鑑別特徵。斑腿樹蛙的母蛙體型大小比布氏樹蛙大很多。最容易區分的方式是利用叫聲,斑腿樹蛙是中低音頻的「嘓嘓嘓」,而布氏樹蛙則類似石頭撞擊的敲擊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中大型,公蛙5-6cm,母蛙6-8cm,母蛙體型比公蛙大很多。吻較白頷樹蛙尖,體型較瘦長,通常背部有深褐色X斑紋,大腿內側網紋不明顯。雌蛙體色呈暗褐色,而雄蛙體色會隨外界飼養環境的改變而轉換,其顏色可為黃色、淺褐色或暗褐色。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每年可產卵多次;每堆卵泡約有650個卵,卵約3-8天可孵出,約經50天後可變態成為小蛙。ㄧ般成體的壽命約在3-7歲間。斑腿樹蛙的鳴聲為單音,在2-3個重複後結束,偶有一連串的叫聲。蝌蚪吻端具有白點。

生態習性和白頷樹蛙類似,在靜水域旁的植物體上或草叢根部鳴叫及產卵,產黃色泡沫卵塊。蝌蚪吻端也有白點。 屬於中大型蛙類。雌雄蛙在體型及體色上均呈現明顯的二型性。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每年可產卵多次;每堆卵泡約有650個卵,卵約3-8天可孵出,再經50天後可變態成為小蛙。一般成體的壽命約在3-7歲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楊懿如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0-02-15
斑腿樹蛙吻端尖,上唇白色,從吻端經眼鼻線及顳褶下方有一條黑線。 背部深褐色或褐色,背部深褐色、褐色或淺褐色,有縱條紋、斑點、X或「又」字型花紋,個體間變化很大。皮膚光滑沒有顆粒。四肢細長,有黑色橫帶。指間有微蹼,吸盤發達。股部內側大腿內側有網狀斑,網紋較粗,類似黑底白點狀。牠們在晚上活動,白天躲在樹上、灌叢或排水管中休息。主要在春天及夏天繁殖,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微弱的「嘎嘎嘎」,和布氏樹蛙完全不同;斑腿樹蛙的繁殖期從2月到11月,但北部地區比較晚,4月之後才會進入繁殖期,4-9月為繁殖高峰期。是圓形泡沫型卵塊,直徑約7-9公分,剛產的卵塊有黏性,常黏在水桶壁、水草、苗木、樹木、岸邊草叢等處,呈黃色或藍灰色,每個卵塊內有300-700顆白色的卵粒,平均600粒,可高達1000粒。蝌蚪大型,褐色,吻端上方有一顆白色斑點。尾鰭高而薄,尾端透明成細絲狀。蝌蚪期約1.5個月,但會過冬,此時蝌蚪期可長達半年。蝌蚪對溶氧的需求不高,經常在很多蛙類無法生存的污濁、低溶氧水域環境發現斑腿樹蛙蝌蚪,適應力非常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懿如 資料提供:台灣野生動物之聲資訊網 來源學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14-08-07

分布

原生地:中國中部與南部、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越南等。 已知引進地區:台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分布於台灣本島之台中縣石岡、清水及彰化縣田尾等地。另於離島的馬祖列嶼也有其族群分布。其他地區也陸續有發現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楊懿如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0-02-15
分布於600公尺以下的菜園、果園、公園等人為環境。是2006年在彰化田尾發現的外來種,擴散非常快速,可能隨著盆栽植物擴散。2012年已在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台中、彰化、雲林、高雄、屏東發現其蹤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懿如 資料提供:台灣野生動物之聲資訊網 來源學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14-08-07

外觀相似性

泛樹蛙(Polypedates)目前共有25種;所有的泛樹蛙在外觀上均不易區分,因此在鑑別上非常困難。目前斑腿樹蛙與布氏樹蛙的鑑別特徵主要依據腿部外側的花紋,斑腿樹蛙較似黑底帶有白色斑點,布氏樹蛙較似黑白間隔的網紋。許多斑腿樹蛙在背部會有明顯的X形花紋,而布氏樹蛙則是四條縱紋。但是花紋會依個體與環境發生案一,所以背部花紋不可作為單一的鑑別特徵。斑腿樹蛙的母蛙體型大小比布氏樹蛙大很多。最容易區分的方式是利用叫聲,斑腿樹蛙是中低音頻的「嘓嘓嘓」,而布氏樹蛙則類似石頭撞擊的敲擊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0-11-15

棲地

500公尺以下的菜園、竹林、果園、公園綠地、濕地、以及有干擾的森林邊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在台灣,2006年發現於彰化田尾,近幾年已在台中石岡一帶擴散。可能是隨著水草買賣挾帶至他處,擴散速度快、競爭性強。習性與白頜樹蛙相似,因而有互相競爭的情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楊懿如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0-02-15
偏好利用農用蓄水池、水桶進行繁殖,非繁殖季節喜歡躲在竹筒、PVC管休息。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懿如 資料提供:台灣野生動物之聲資訊網 來源學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14-08-07

播遷

可能會隨著水草擴散。 成體可自然擴散外,而蝌蚪及卵泡可能會隨著農業交易而擴散各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楊懿如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0-02-15

繁衍

利用靜水域或人工環境製造的積水進行繁殖。產泡巢,卵數250 – 2410顆(Fei et al., 201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0-11-15

管理

管理資訊:斑腿樹蛙的移動能力很強,有紀錄的單一個體當日移動距離可長達744公尺(Chang 2016)。因此,牠們在台灣的族群仍然在擴張當中。在Yang and Chen(2017)的報告中,調查了1085個調查點,顯示斑腿樹蛙已經擴散到台灣22個縣市之中的13個。目前大多數的分布地點是在有人類活動的干擾地區,例如市郊的公園、校園、社區營造的水池等等。從調查的數量來看,斑腿樹蛙很有可能即將成為台灣最普遍的蛙種之一。 斑腿樹蛙的監控與移除計畫從2011年就開始進行,主要的補助機關為林務局。每年都有成千上百的斑腿樹蛙受到移除,執行較為有系統的地區包括八里、鶯歌(新北市)、台中都會公園(台中市)、田尾(彰化縣)等地(Yang and Chen 2017)。移除的工作可以有效抑制斑腿樹蛙在當地的族群數量,並提供共域蛙種族群恢復的機會。然而,似乎較難完全根除族群的存在。此外,在未執行移除的區域,斑腿樹蛙就有機會持續擴散。 目前的擴散趨勢顯示這個物種的入侵仍然在持續進行之中。未來的管理措施可能在於族群數量的壓制,並給予原生物種喘息繁衍的機會。目前的觀察顯示這個物種非常偏好使用人工製造的小型水體,因此針對這類水體的移除或管理或許有機會抑制斑腿樹蛙的數量。另一方面,也必須阻斷這些蛙類在不同存活區塊之間的移動,以阻止這些青蛙的擴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撲滅方式:物理撲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楊懿如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0-02-15

風險

主要影響:斑腿樹蛙主要以無脊椎動物為主食,但是偶而也會吞食小型的脊椎動物,例如幼體的鉛山壁虎(Gekko hokouensis)、斯文豪氏攀蜥(Diploderma swinhonis)、小雨蛙(Microhyla fissipes)等(Chen 2014)。最嚴重的影響可能是與其他蛙種的資源競爭,特別是使用類似生態棲位的同屬布氏樹蛙(P. braueri)。與布氏樹蛙相比,斑腿樹蛙有較大的體型,也有較大量的窩卵數(Wu et al. 2010)。當斑腿樹蛙出現在布氏樹蛙的棲息環境之後,通常只剩下斑腿樹蛙可以存活(Yang and Chen 2016;2017)。此外,張氏樹蛙屬(Zhangixalus)的成員在台灣形成高度的特有性,如果本種進入其他張氏樹蛙屬的棲息環境,也可能產生嚴重的衝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入侵後果:環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楊懿如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