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周氏樹蛙的體型不大,約2至4公分因此暱稱為「小日本」。牠們的體色常隨環境而變成鉛灰色、淡褐色或黃褐色,但不會變綠。背部有X形或H形深色花紋,腹部白色,手及腳部有深褐色橫帶。牠們身體背面有許多顆粒狀突起,背中央近肩胛處有一對短棒狀突起,這是牠們最主要的特徵。終年繁殖叫聲不斷。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高亢短促的「嘰、嘰、嘰」,類似蟲鳴。繁殖期從2月到10月,長短依地區而異。周氏樹蛙的卵粒卵徑1.2-1.4mm,動物極黑褐色,植物極白色,分散黏在水底的植物體上或一粒粒散落在淺水域,有如小石頭一般,大約24至36小時就能孵化成小蝌蚪。蝌蚪底棲性,身體卵圓形,尾細長,長度為身體的兩倍以上,尾巴細長有數條橫紋,是少數能在溫泉環境生存的蝌蚪。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懿如 資料提供:臺灣兩棲動物野外調查手冊 來源學名:Buergeria japonica Ho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1-07-30

分布

分佈在台灣及琉球群島。周氏樹蛙是台灣低海拔地區常見的蛙類,尤其在花蓮,不管大街小巷,住宅馬路,還是溪流森林,只要有水溝有積水的地方,幾乎都能找到牠們的蹤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懿如 資料提供:臺灣兩棲動物野外調查手冊 來源學名:Buergeria japonica Ho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1-07-30

棲地

周氏樹蛙雖然屬於樹蛙科,但很少出現在植物上,反而喜歡棲息於低海拔的淺水、分佈有許多小碎石的溪流溝渠環境,也可能出現在海岸邊。適應的溫度範圍很廣,曾在水溫約攝氏17度的溪水及水溫高達攝氏43度的溫泉發現牠們的蹤跡,由於牠們是少數能在溫泉環境生活的蛙類,所以又稱為溫泉蛙。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懿如 資料提供:臺灣兩棲動物野外調查手冊 來源學名:Buergeria japonica Ho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1-07-30

備註

早期將分佈於琉球群島與臺灣視為同一種的日本樹蛙(Buergeria japonica),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周文豪博士於1990s開始關注物種的變異與分類。經過多年的努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林思民教授團隊於2017年正式將臺灣東部(蘭陽溪以南)與南部(朴子溪以南)的族群提升為太田樹蛙(Buergeria otai),其他維持日本樹蛙。2020年由京都大學松井正文 (Masafumi Matsui) 和琉球大學富永篤 (Atsushi Tominaga)將日本樹蛙再分成兩個物種,其中琉球群島中北部(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以及沖繩群島)因屬於日本樹蛙模式標本產地,得以維持原本的分類名稱;而琉球群島南部至臺灣西北部(石垣島、西表島;臺灣蘭陽溪以北、朴子溪以北)則提升另一個新種為周氏樹蛙,以表彰周文豪博士對日本樹蛙複合群研究的發想,及長年對兩棲爬蟲研究的貢獻。對臺灣來說,就是把日本樹蛙更名為周氏樹蛙。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懿如 資料提供:臺灣兩棲動物野外調查手冊 來源學名:Buergeria japonica Ho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1-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