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在台灣食蛇龜有時被稱為「蛇龜」、「山龜」或「欱(hop)蛇龜(台語發音)」,是過去鄉間極常見的一種淡水龜,與其他淡水龜種類習性不同,牠們常在山區活動。傳聞中這種龜以蛇為食遇到蛇時會主動誘引蛇的攻擊,再利用前後可活動的腹甲將蛇夾死的捕食方式,而且和蛇一樣具有毒性,最好不要靠近。這些可能都是過度的聯想,把食蛇龜神化了。在求偶的季節,雄龜的鼻孔有時會噴出液體,而且遇到人類及其他大型動物靠近時,受到驚嚇會將頭部縮回龜甲內,常可聽到深沈的呼氣聲,因而被人們將這種行為和某些毒蛇的習性聯想在一起,造成長期的誤解。蛇龜外形特徵與其他淡水龜種類明顯不同之處,是於腹甲靠甲橋處分成前後兩頁,在遇到驚嚇時,會將頭、尾、四肢縮入龜甲,將腹甲緊閉,以躲避敵害。但剛孵化的幼龜,骨板的骨化還不完全,腹甲還無法活動及閉合。
食蛇龜的食性屬雜食性,主要以植物果實、蕈類、昆蟲、蚯蚓等無脊椎動物或大型動物的死屍為食。每年 5 至 7 月是食蛇龜的產卵季,一般野生個體每窩的蛋數約為 1~4 個,通常可產 1~2 窩,龜蛋明顯比其他淡水龜種類大。 食蛇龜的模式標本產地是臺灣的淡水,標本採集者曾描述常在稻田旁水塘邊觀察到食蛇龜有出現在大石上曬太陽的行為,加上部分外國學者把淡水誤以為是淡水河,因此食蛇龜至今仍常被認為是半水棲種類。但依據其背甲弧度隆起,不像多數水棲種類龜甲呈現扁平形態特性,加上四肢趾間無蹼,食蛇龜在水中的活動能力不如其他半水棲性種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添喜 資料提供 陳添喜 上次更新 2018-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