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中華鱉就是我們所通稱的「鱉」,在台灣人工養殖的歷史極久,從日據時代即開始有相當養殖規模,是一種重要的經濟性水產動物,在貿易市場上與餐桌上都極常見,相關的加工產製品亦不少,每年由台灣輸出的活體及產製品數量不少。因具有極高經濟價值,常被引進其他國家或地區,可能造成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鱉的身體外表並沒有包覆堅硬的龜殼,在英文中被稱為「軟殼龜」(softshell turtle)。因為被認為具有食補的效用,野生的中華鱉因過度的捕捉利用,目前並不多見,但部分經封溪保護的溪流,數量有恢復的趨勢。在台灣南部與宜蘭的礁溪一帶有許多養殖場,每年飼養大量中華鱉供應食用的市場,甚至可以外銷到其他國家。
晒太陽的頻度較其他淡水龜種類低,較不易於岸邊發現牠們的蹤跡。食性偏肉食性,以水生之小型魚類、甲殼類、螺貝等無脊椎動物為主食。卵生,卵呈圓形,產卵季為每年5~8月,每窩產卵數為7~40個,但野生個體產卵數較少,約7~15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添喜 資料提供 陳添喜 上次更新 2018-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