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台灣特有種,分布在苗栗獅頭山以南、屏東以北的西部平原與低海拔地區。鱗片粗糙、形狀纖瘦細長的小型蜥蜴,成體吻肛長大約3.7到5.3公分,未斷尾的個體尾長約為吻肛長的2.5倍左右,斷尾過後的個體尾長略短。是全球同屬蜥蜴之中體型最小的一種,成體吻肛長鮮少超過5公分;雄蜥甚至不到4公分即可性成熟。雌雄沒有體色二型性,體側一律為均勻乾淨的深棕色條紋;但是雌蜥體型通常大於雄蜥。具有二對鼠蹊孔(femoral pores)與三對頦下鱗(chin shields),腹部鱗片具有稜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上次更新:2018-01-10
其他來源內容
臺灣草蜥是體長約6公分,最大全長可達22公分的蜥蜴,一般具有二對鼠蹊孔。舌頭有著明顯的分叉,體背面以褐色為主的臺灣草蜥,幼體體側在眼下方為淺色或白色,此淺色區向後方延伸到尾部形成體側的縱帶,待成長時此淺色縱帶會逐漸轉為黃綠色。臺灣草蜥是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蜥蜴,每次可以產下卵2到6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王緒昂 資料提供:王緒昂 來源學名: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上次更新:2013-11-06

分布

台灣特有種,侷限分布於西部平原。分布北限在苗栗縣頭份鎮獅頭山的南麓,南縣位於屏東縣。分布海拔由海平面一直到中低海拔,目前所知的海拔上限位於鳳凰谷鳥園與惠蓀林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上次更新:2018-01-10
其他來源內容
臺灣草蜥是臺灣特有種蜥蜴,廣泛分布於臺灣本島1500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山區,此外,在綠島也有發現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王緒昂 資料提供:王緒昂 來源學名: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上次更新:2013-11-06

尺寸

成蜥吻肛長平均42.42 ± 4.17 (37.2 – 52.6) mm,頭長平均 9.76 ± 0.67 (8.9 – 11.2) mm(Lue and Lin, 2008,樣本數量28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上次更新:2018-01-10

外觀相似性

與台灣其他的草蜥相較,台灣草蜥有三對頦下鱗,可由此與四對頦下鱗的古氏草蜥與梭德氏草蜥區分。兩對鼠蹊孔,可由此與一對鼠蹊孔的蓬萊草蜥和梭德氏草蜥、三至五對鼠蹊孔的古氏草蜥區分。腹部鱗片有稜,可由此與腹部鱗片平滑的雪山草蜥和古氏草蜥區分。尾基部的環尾一周鱗為16片,且不具有雌雄二型性,可由此與環尾周鱗14片、具有明顯雌雄二型性的翠斑草蜥和鹿野草蜥區分。在目前已知全球草蜥屬之中,台灣草蜥可能是體型最小的一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上次更新:2018-01-10

棲地

喜歡各種各樣的草生地環境,並與蓬萊草蜥呈現共域或鑲嵌的分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上次更新:2018-01-10
其他來源內容
臺灣草蜥主要棲息於草生地、芒草區或灌木叢中,白天常出現在草叢中或芒草區邊緣的開闊地帶活動,夜晚則會在芒草葉面或其他植物體上休息。臺灣草蜥是日行性的蜥蜴,主要以捕捉昆蟲或是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臺灣草蜥生性機警,當遭遇天敵捕捉或觸碰時,常會有自割尾部的行為,隨後即迅速鑽入草叢中以逃避敵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王緒昂 資料提供:王緒昂 來源學名: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上次更新:2013-11-06

取食策略

以小型節肢動物為主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上次更新:2018-01-10

關係

Lin et al.(2017)長期在北台灣標放本物種的近緣類群翠斑草蜥(T. viridipunctatus,樣本數量大於12000隻),認為紅尾伯勞與紅隼的出現會影響其季節性的斷尾率波動。另一方面,黃頭鷺的出現則會直接影響翠斑草蜥下個月的存活率。依據生態棲位和棲地型態的相似性,我們推測這三個鳥種可能亦為台灣草蜥主要的掠食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上次更新:2018-01-10

繁衍

雌雄體色同型,是台灣唯一雌雄體色完全相同的草蜥。雌蜥通常略大於母蜥,是台灣唯二雌蜥大於雄蜥地草蜥(另一種為梭德氏草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上次更新:2018-01-10

演化

本物種與中國長江流域至黃河流域之間的白條草蜥(T. wolteri)為姊妹種,並與台灣北部特有的翠斑草蜥(T. viridipunctatus)、台灣東部特有的鹿野草蜥(T. luyeanus)、與台灣高山特有的雪山草蜥(T. hsuehshanensis)共同形成一個單系群(Lin et al., 2002;Ota et al., 2002;Lue and Lin, 2008;Tseng et al., 2014;Tseng et al., 2015)。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上次更新:2018-01-10

保育狀態

本物種的全球分布僅限於台灣西部,分布範圍略顯狹隘。但是在分布範圍之內經常形成極為龐大的族群數量,因此暫時保育上的危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上次更新:2018-01-10

趨勢

目前在分布範圍內的族群數量穩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上次更新:2018-01-10

威脅

本物種目前沒有立即性的生存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上次更新:2018-01-10

法規

在台灣為非保育類。IUCN未登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上次更新:2018-01-10

管理

本物種經常利用開墾後的森林邊緣與人為干擾過後的草生地環境,因此可視為植被干擾過後的指標物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上次更新:2018-01-10

備註

正模與副模目前均存放於英國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分類生物學:本物種由P. A. Holst(? – 1895)在19世紀末採集,之後由George A. Boulenger(1858 – 1937)於1894年命名發表。模式標本產地可能為台南縣附近(Taiwanfoo),種小名的字根起源於福爾摩沙(formosa)。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formosanus Boulenger, 1894 上次更新:2018-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