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頸部很長,體型粗壯。成鳥體色全為白色。眼深褐色,喙為亮淡黃色,有黑色的喙緣、喙尖及鼻孔。跗蹠及趾黑色。幼鳥全身幾乎全為灰褐色,頭、頸色澤較深,下半身的尾及飛羽較白,在第一個冬季體色變得較淡,過第一個夏季時較白,到了第二個冬季則轉為成鳥羽色。幼鳥喙粉紅色,喙基色澤較淡,喙尖深褐色,喙緣到了第一個冬季轉為黑色,喙的色澤轉為白色,到第一個夏季喙轉為成鳥的顏色。腳為肉灰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ygn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球繁殖於歐亞大陸的寒帶地區,東亞族群在冬季遷移至日本、朝鮮半島及中國華中一帶。台灣曾出現於宜蘭一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ygn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尚無亞種分化,現已滅絕的格棱蘭族群體型較小,而在冰島的族群體型則介於兩者之間,尚需更多的研究才能確認islandicus 亞種是否成立。東方族群在喙部的黃色區塊比西方族群大。本種有時被認為與生活在美洲的C. buccinator 為同一種,目前認為兩者為超種。有作者將本種與C. buccinator 及C.columbianus 一起置於Olor 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ygn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生活於水面廣闊、蒲葦叢生的大型湖泊、沼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ygn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大天鵝在台灣屬於迷鳥。根據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資料庫,自1970年以來無肯定的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ygn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頭伸入水下採食水草,也會在田間步行嚼食秧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ygn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伸頸飛行、鼓翼較緩,由於體型較重,在水面起飛時需要較長的距離,落於水面時也需要較低的角度及較長的滑行距離。喜群聚活動,棲息於覓食區附近的水面,羞怯而機警。浮游於水面覓食,將長頸伸入水下採食,也會在田間步行嚼食秧苗。飛行時發出低沉、響亮、喇叭似的「唬-呼」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ygn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ygn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根據 Wetland International (2002)估計,大天鵝在全球的數量約為20萬隻,在東亞地區總數約為6萬隻左右。大天鵝早年有若干在宜蘭草沼濕地被獵殺的紀錄,近年則不再出現。
在台灣屬一般類,未列入保育類鳥種名錄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ygn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本種在全球未受到生存威脅,列名遷移性物種公約CMS名錄II。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ygn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Cygnus 拉丁文就是天鵝,種名與屬名相同,代表是最先被命名的天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ygn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