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x galericulata (Linnaeus, 1758)

Aix galericulata (Linnaeus, 1758) 鴛鴦
Aix galericulata (Linnaeus, 1758) 鴛鴦
Aix galericulata (Linnaeus, 1758) 鴛鴦
鴛鴦
海洋生物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無危(LC)

綜合描述

羽色鮮艷的小型鴨類,雌雄鳥異色。雄鳥羽色鮮艷,頭具羽冠,頭側及頸部有領羽,前額及頭暗色有紫銅、紫色及綠色的反光,眼周圍白色,眼後有白色眉紋,頭的下部及耳羽橙紅棕色。背面大部分為深橄欖褐色,三級飛羽特化成一對栗黃色的扇狀直立帆羽,初級飛羽黑色,有藍綠色的光澤,外側羽緣白色,翼下暗灰褐色。頦、喉等呈橙黃色,下頸、背、腰及前胸暗紫紅色,並有銅綠色金屬光澤;尾羽暗褐而帶金屬綠色,頸羽側有橙黃色領羽,細長如矛,胸側有二條白色細斜線,從下胸至尾下覆羽的腹面中央為白色。眼深褐色;喙紅色,喙甲白色,脛及跗蹠黃色。雄鳥的非繁殖羽與雌鳥類似,但是可以喙部的顏色加以區分,腹面羽色較暗淡,斑紋較少,眼部的標記較不明顯。雌鳥頭頸灰褐色,頭後及後枕有不明顯羽冠,眼周圍有白色眼圈,一白線延伸至後頸,頭及頸側有髮狀縱紋。頭和頸的背面均灰褐色,背面其餘部位橄欖褐色,翼上灰褐色,有藍紫色的肩羽,覆羽暗褐色,次級飛羽及初級飛羽羽尖白色,兩翼無帆羽,翼下暗灰褐色。頦及喉部白色,胸脇暗褐色,有淡褐色斑點,腹中央及尾下為白色。眼深褐色;喙黑褐色,喙甲白色,脛及跗蹠黃色。飛行時翼鏡藍綠色,末端白色。 幼鳥與雌鳥類似,但色彩較暗淡,面部標記較不清晰,腹面較多縱紋、較少斑點,白色的腹部有小的深色縱紋及斑點。在第一年冬季幼鳥即可轉換為成鳥羽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ix galericula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球分布於俄國的烏蘇里邊區及庫頁島、朝鮮半島北部以及日本部分地區。 台灣多半棲息於山區水域,包括大甲溪中上游、七家灣溪、翠峰湖、哈盆等。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山區溪流,以及河口如蘭陽溪、南勢溪、秀姑巒溪、淡水河,還有如梅花湖、龍鑾潭等湖潭,鴛鴦只有在冬季出現,其中可能包括了北方南遷以及島內垂直遷移的族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ix galericula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與本種親緣最接近者為美洲的A. sponsa,兩者的雌鳥及雄鳥非繁殖羽看起來十分類似。本種有時被置於Dendronessa 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ix galericula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台灣為鴛鴦在東亞繁殖的最南限。本種在樹洞中營巢,生活於台灣1,700公尺以下山區的河谷、溪流,也常見於闊葉及針葉混合林的湖泊、水庫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ix galericula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鴛鴦在台灣屬於留鳥。有海拔垂直遷移的現象,北部低海拔的山區在冬季發現的鴛鴦,可能就是由南勢溪上游的哈盆降遷而來。少數屬於冬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ix galericula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常常於水面一邊悠游一邊覓食,尤其喜歡在水域邊線附近覓食。其次是在岸邊或在岸上一邊行走,一邊尋找青蛙、昆蟲、落地果實(如桑椹)、草籽等食餌,而較為罕見的是在深不及2公尺的淺水區,以全身或上半身潛水採食水底的果實,或是啄食空中飛蟲等。鴛鴦多在清晨覓食,每間隔三小時展開另一波覓食活動。繁殖季當中,初期雌鳥的覓食活動特別活躍,雄鳥的覓食活動變化較不明顯。鴛鴦很少到距離水域較遠的林地覓食,雌鳥比雄鳥更喜歡利用陸域或岸上區域進行覓食。鴛鴦結束覓食活動後,會先在水中洗澡或理羽,接著在岸邊的石頭或樹上繼續以嘴喙或腳爪進行理羽的動作,接著選擇有樹蔭處休息,極少在烈日下休息。休息包括站立、坐臥地面或在樹上縮頸、轉頭靠在背部、埋於翼下,以及停棲水面漂浮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ix galericula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雄鳥求偶時會發出微弱的哨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ix galericula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為鴛鴦在東亞繁殖的最南限,繁殖前的3月裡,鴛鴦早已成雙成對,單身雄鳥常組成成員較少的鴨群,繁殖季雄鳥有精彩的求偶展示,頭頸前伸、喙尖向下點於水面,再將頭頸後彈,羽冠全張,然後將頭埋於翅膀後方理羽。 台灣的鴛鴦交配始於4月中旬至5月中旬,交配前由雌鳥展開前奏,伸出頭平貼於水面,然後雄鳥繞著雌鳥,用喙輕啄其頭或頸,最後登上雌鳥背上。雌鳥孵卵期間,雄鳥會加入單身鴨群,雌鳥離巢覓食期間,雄鳥會離開單身鴨群,緊隨雌鳥身後警戒。 鴛鴦的巢築於原始針葉及闊葉混生林的樹洞中,使用的樹種有青剛櫟,巢可高至離地9公尺,每巢約有2至3個卵。但在王穎(1993)的研究中發現一巢可有7枚卵。在青山壩的研究中顯示,雄鴛鴦的數目較雌鳥多,尤其在繁殖季中期。鴛鴦敵對行為的動機與季節有關,繁殖季前和初期多因守護配偶而大動干戈,中後期則多因爭奪食物而起競爭。 雄鳥換羽較雌鳥約早兩個月,5月中旬雄鳥先行換羽,由最顯眼的一對帆羽開始脫落,6月上旬已換成與雌鳥類似的體色,8月上旬雄鳥由羽冠開始慢慢換成繁殖羽。雌鳥的換羽較遲,約於7月初換羽,鴛鴦的社會地位和換羽程度有關,社會地位最高的是尚未換羽的雄鳥,其次是尚未換羽的雌鳥,再其次是一對帆羽已脫落的雄鳥,而帆羽、羽冠皆脫落且體羽似雌鳥的雄鳥是最沒有地位的個體。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ix galericula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Wetland International (2002) 對全世界鴛鴦族群的總數估計為7萬隻,其中在日本的5萬隻穩定,中國的1萬5千隻及韓國的5千隻則有下降的趨勢。Collar et al(1988, 1994) 原認為本種「接近受脅」,但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0,2004) 近年評估則認為本種在全球並未受脅。 台灣的鴛鴦則多棲息於山區水域,留鳥族群約為穩定的350至500隻。遷移季節也有從中國大陸的內蒙、東北地區來台度冬的候鳥。鴛鴦喜好在深山不受干擾的水域繁殖,由於台灣高山湖泊有限,適宜鴛鴦居住者更少,近年來受到開發、捕獵的壓力極大。明池曾有鴛鴦繁殖,但目前已完全絕跡。1980年間曾經發現盜獵者在池端、明池、崙埤池及中嶺池、鴛鴦湖等地設陷阱,在巴陵也曾見到鴛鴦在籠中待售。
台灣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將鴛鴦公告為保育類第二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2008)。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ix galericula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列名台灣受脅鳥種的「易危」鳥種,主要的威脅包括開發及盜獵,以及在台灣繁殖種群數量過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ix galericula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Aix 源於希臘文「會潛水的鴨」,galericulata源於拉丁文「頭盔」的意思,形容本種雄鳥頭部羽冠的樣子,合併起來為「有頭盔狀飾羽會潛水的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ix galericula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