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約59至71cm。雌雄鳥同型。全身暗褐色,無斑紋。眼暗褐色,蠟膜及喙基黃色。尾上覆羽白色、尾下覆羽灰色。幼鳥全身仍以暗褐色為底色,但背面於肩羽、覆羽及次級飛羽末端密布極明顯的白色或米色斑列,這些白斑會隨著成熟而逐漸消失。腹面於腹側與脛羽具淺色縱斑。尾羽末端有窄白帶。毛足,趾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clang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布於整個歐亞大陸北部,由東北亞至中北歐。度冬於華南、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阿拉伯半島、南歐、北非。臺灣為稀有冬候鳥,僅少數地方有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clang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clang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濕地、濕地周遭的森林及林緣,偏好以濕地為獵場。也會棲息於草原、農耕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clang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花鵰具完全遷移性,但遷移距離並不一定,某些族群遷移距離不長,但某些族群很長。花鵰在臺灣為稀有的冬候鳥,往年並非每年可見,早期有些本種的紀錄可能是林鵰的誤判。近年在某些地區有較固定的度冬紀錄,例如高雄縣中寮山。鍾金男(2005)收集並分析了2004年2月至2005年5月間臺灣各地攝影者所拍到的花鵰數位照片14張,辨識出共有4隻不同的個體,提供了本種在臺灣度冬族群數量的重要參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clang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通食性,多樣化的食物包括各類小動物,以鼠類、野兔、鳥類為主,也吃兩棲類、爬蟲類、昆蟲、動物死屍。棲息於濕地者以獵食各種生活於濕地的小動物為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clang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繁殖期會發出「kyak」的吠叫聲,非繁殖期並不鳴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clang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臺灣沒有繁殖紀錄。於繁殖區營大型樹巢,每窩產2枚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clang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花鵰在全球的分布範圍雖廣,但大部分地區的族群有減少的現象,受脅原因包括棲地破壞、人類迫害等,目前全球族群數量估計僅5,000至13,200隻(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9)。
花鵰在臺灣為稀有的冬候鳥,僅於少數地區出現,並無受脅或相關保育問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clang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國際鳥盟及IUCN紅皮書列為「易危」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clang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在國內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包含於隼形目)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臺灣受脅鳥種紅皮書列為「易危」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clang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國際上華盛頓公約(CITES)包含於整個隼形目列入附錄II;遷移物種公約列入附錄I及II;國際鳥盟及IUCN紅皮書列為「易危」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clang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Aquila 拉丁文意指「鵰」。klangos 希臘文意指「亞理斯多德曾提及的某種鵰」。學名全意為「亞理斯多德曾提及的某種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clang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