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Scopoli, 1786)

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Scopoli, 1786) 水雉
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Scopoli, 1786) 水雉
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Scopoli, 1786) 水雉
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Scopoli, 1786) 水雉
水雉
鳳尾水雉,雉尾水雉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近危(NT)
無危(LC)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雌雄鳥羽色相同,但雌鳥較雄鳥大,羽色有繁殖羽及非繁殖羽兩型。繁殖羽的頭、下頦、喉部白色,頭後一道黑色細線沿著頸側連接腹面的黑褐色,頸後金黃色,身體背面棕黑色至淺棕色有銅綠色光澤,翼的覆羽白色,初級飛羽最外側幾支黑色,飛行時可見翼的內面白色,翅膀折回處(腕部)有小型白色的距。初級飛羽愈往翼端愈尖細,最外三支飛羽近末端已特化到僅在羽軸單側有極短且長短不齊的羽絲,末端再略微膨大形成裝飾羽。此三支羽毛的尖端極軟,會隨風擺動,功能不明。腰部與尾下覆羽棕色,尾羽棕黑色,越往中間越長,兩根中央尾羽特別延長。喙黑色,跗蹠與趾淺綠色,腳趾甚長。  繁殖季過後換成非繁殖羽時,翼上的飛羽會同時掉落,換羽期間不能飛行,只能潛入水中或逃跑避敵。非繁殖羽頭頂與頸後黑褐色,兩側有黃色,黑褐色過眼線穿過頸側延伸到胸前形成橫帶,身體背面及翼的覆羽銅棕色有藍色光澤,尾上覆羽白色有橫斑,翼的覆羽亦有橫斑,身體腹面白色,尾羽比繁殖季短很多。  亞成鳥的羽色與非繁殖羽相近,但是背部顏色較淺,頸側沒有黃線,胸前橫帶也較不明顯。雛鳥絨羽背面褐色,有黑色縱紋,腹面白色。跗蹠及趾都很長,肉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巴基斯坦以東到中國東南及東部,以南到斯里蘭卡及菲律賓、印尼一帶。有些族群有遷移性,在阿拉伯東部及亞洲南部過冬。台灣是分布的北限。許多低海拔濕地過去都有出現的紀錄,20餘年前彰化一帶還有繁殖族群,但以台南、高雄、屏東一帶數量最多。近20年台灣各地的數量幾乎已消失殆盡,目前僅台南與屏東有比較穩定的族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在比較寬廣且隱密度高的低海拔淡水濕地,包括湖泊、水塘、沼澤、菱角田等;棲地的限制讓水雉的分布集中在某些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水雉在台灣是稀有的留鳥。依據 Hachisuka& Udagawa(1951)的記載,日治時代水雉在高雄、台南、台東等地區都是留鳥,尤以高雄市附近的數量最多。Dickinson (2003) 將水雉列為候鳥。過去在台灣中部繁殖的水雉會在繁殖季過後消失,因而被推測是候鳥,而台灣北部則僅有零星出現而沒有繁殖紀錄。水雉在香港是夏候鳥(尹璉等1979),在馬來西亞是候鳥(King & Dickinson 1984),在泰國是留鳥與冬候鳥(Lekagul & Round 1991),在菲律賓是留鳥(Kennedy et al. 2000)。Robson(2000)認為東南亞的水雉會於季節轉換時做地區性移動,北方族群會到南方過冬。台灣位於水雉分布的北限,台灣中、北部或許曾有夏候鳥或過境鳥,但也可能僅是部分個體在台灣島內做地區間的移動。是否會有個體隨氣候暖化而到北部繁殖,尚有待觀察。判斷台灣的族群應是以留鳥為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水蠆等水生昆蟲、蝌蚪或是浮葉上的昆蟲、蜘蛛、平卷螺、福壽螺及少數植物的種子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生態學

巢位:水上。
巢型:無結構。
附著位置:底部支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上次更新:2024-04-26

行為

通常多單獨活動。繁殖季可見成鳥聚集在繁殖棲地中競爭領域與求偶,幼鳥孵出後可見雄鳥帶幼鳥覓食活動,或數隻亞成鳥一起活動。秋冬季節可見成群聚集在過冬棲地上覓食。覓食方式是在水面浮葉上行走,尋找與啄食昆蟲。會游泳也會潛入淺水中逃避天敵。若繁殖地的水位在秋冬季會乾枯,則會移到其它有水處度冬,此時也會利用挺水植物較多的環境。互相追逐打架時或平時互相溝通時,常發出「悠舞、悠舞」或「鉤舞、鉤舞」等叫聲,間雜著短促細碎的「咯咯咯咯」顫音,雄鳥的求偶聲是連續而急促的「唧、唧……」鳴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已知非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上次更新:2024-04-26
其他來源內容
一妻多夫制。1998至1999年八掌溪至曾文溪一帶菱角池中,水雉雌雄鳥的隻數比是1:1.6,雄鳥多於雌鳥(翁榮炫、王建平1999)。繁殖季主要在4月至10月,以7月為產卵高峰,8月為幼鳥孵化高峰。通常當雄鳥孵卵時,雌鳥會向其它雄鳥求偶。每隻雌鳥在同一個繁殖季中的配偶數不同,棲地狀況好時,1隻雌鳥可以先後與7至10隻雄鳥配對(小林桂助、張英彥 1981),1隻雄鳥也可與數隻雌鳥交配。近年資料顯示,1隻雌鳥最多與5隻雄鳥配對,而有水雉繁殖的菱角田面積最小的是375㎡,同時有兩隻雄鳥繁殖的菱角田面積為12372±7774㎡(n=8)(翁榮炫、王建平 1999),由此可見近年濕地面積切割狀況嚴重,致使水雉一妻多夫的程度也隨之降低。  雌鳥在繁殖前期會互相競爭領域,建立領域後再吸引雄鳥前來配對;雄鳥會在雌鳥領域中建立自己的領域;通常相連或相近的水池會為同一隻雌鳥所佔有。築巢地點由雄鳥選擇,雌鳥會到巢中與雄鳥交配產卵,產卵期間每日會交配一次,時間多在下午3時30分至4時30分間(翁榮炫、王建平 1999)。產卵時間在早上8時至8時30分(翁榮炫、王建平 1999),有些卵直接產在大型浮葉上,並無任何巢材,有些則產在浮葉上以草葉等築成的巢中。以16枚卵為依據,水雉的卵平均長36.3±1.4mm、寬26.6±0.5mm、重11.7±1.0g(賴雲型 1980)。雄鳥除了築巢外,也會獨力孵卵與育幼,雌鳥則會協助防禦領域。雄鳥有時會將雌鳥最早產下的1至2枚卵拋到水中,然後才開始孵卵,以保證所孵的卵都是自己後代(Chen etc. 2008)。  一窩通常4 枚卵,卵古銅色,形狀是不對稱的菱形;翁榮炫與王建平(1999)調查83個巢,發現共有293枚卵,每窩平均3.5枚卵。雄鳥日間平均孵卵的時間佔55.5%,每次孵卵時間平均為9.8±7.7分鐘,每次離巢時間平均7.7±10.2分鐘。孵卵期共27至30天,雛鳥早熟型,孵出後就可以追隨雄鳥在浮葉上行走,有保護色,遇到危險會躲在葉片下。幼鳥約7至8週就能飛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水雉的世界分布範圍很廣泛,整體的族群數量很多,雖然目前沒有資料以供判斷整體族群趨勢,但是國際鳥盟將之定位為不需要特別關照的鳥種。
台灣的水雉留鳥與候鳥數量曾經下降到被認為即將滅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在台灣被列入野生動物保育法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Hydro 在希臘文是水的意思,phasianus 在拉丁文表示像雉雞的,合併的意思是「在水中活動像雉雞的鳥」。 chirurgus 在中古世紀的拉丁文是外科醫生的意思,水雉腕骨上的距像解剖刀一樣銳利,因此而得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