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成鳥頭頂兩側黑褐色,中間有淡褐色縱紋。頸、背、胸部及翼覆羽淡褐色,有褐色條紋。尾上覆羽及尾羽淡色,有模糊橫斑紋。翼下覆羽淡棕黃具黑褐斑紋,頦、喉及腹部白色。羽色無季節性變化。眼褐色,喙略彎曲,前端黑色、下喙基肉色,跗蹠及趾灰綠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minutus Gould, 1841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凍原帶,冬季進行長程洲際遷移至新幾內亞及澳洲。台灣零星且不規律的出現於海岸附近的田地或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minutus Gould, 1841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本種曾被視與 N. borealis 同種,目前則認為兩者為超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minutus Gould, 1841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出現在海岸附近的田地或草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minutus Gould, 1841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小杓鷸在台灣是不普遍的過境鳥,每年4、5月北上及9月南下遷移時出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minutus Gould, 1841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撿食的方式覓食。以各種昆蟲、蜘蛛、草籽及漿果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minutus Gould, 1841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夜間成群在水邊棲息,成群活動,不太怕人,偏好較乾燥的耕地及人工草地,附近有淡水沼澤、水塘等環境,很少出現在海岸潮間帶,飛行時發出 3至 4聲高音的「啾啾啾啾」哨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minutus Gould, 1841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minutus Gould, 1841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根據 Wetland International (2002)估計,小杓鷸在亞洲地區的總數在18萬隻左右,而近年亞洲水鳥普查的最高數量為1997年的449隻 (Li& Mundkur 2004)。小杓鷸在台灣不普遍,主要為過境性質,出現的數量並不多。2001年對台灣海岸主要濕地進行水鳥調查(劉小如、李欽國 2002)發現,本種的數量分別為4月及8月各1隻。而1997至2002年間冬季濕地的水鳥普查,冬季在台灣的小杓鷸數量僅1隻 (Li & Mundkur2004)。依據上述資料,推測本種在台灣的度冬數量很少,紀錄偏少的原因與本種偏好內陸旱田草地環境有關。根據各地鳥會的紀錄顯示,數量最高的紀錄是2005年4月8日王昕華在台南將軍觀察到236隻。其餘曾有超過100隻觀察紀錄的地點包括台北關渡、宜蘭蘭陽溪口、新竹港南、新竹機場等地。
小杓鷸在台灣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minutus Gould, 1841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列名於華盛頓公約CITES名錄I以及遷移性物種公約CMS名錄II,受到國際公約的保護。本種列名於華盛頓公約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本種與極度瀕危的極北杓鷸 (N.borealis) 外形相似不易區分,因此一併加以保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minutus Gould, 1841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Numenius 源於希臘文 noumenios,是 neos「新」和 mene「月」的合併字,一直被用在杓鷸,主要因為其長而彎的嘴喙如同新月般。minutus 拉丁文表示「小」,合併起來為「小杓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minutus Gould, 1841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