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繁殖羽臉、胸白色,有暗色細縱斑,眉斑白色,頭頂及背面紅褐色,有黑色斑塊,翼棕灰色,白色腹部下方有一大片明顯的黑塊。非繁殖羽眉斑白色,背面為單調的棕灰色,頸有細縱紋,腹部白色。眼黑色,喙長而前端微下彎,跗蹠及趾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alpina sakhalina (Vieillot, 1816)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球分布於歐、亞、北美、北非等北半球海岸。台灣冬季普遍出現於海岸河口環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alpina sakhalina (Vieillot, 1816)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10個亞種,近年來不同作者認為本種有5至13個亞種不等,而出現在台灣的應為 C. a. sakhalina 亞種,本亞種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北,冬季至中國東部、韓國、日本及台灣度冬。過去本種曾被置於 Erolia 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alpina sakhalina (Vieillot, 1816)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黑腹濱鷸在台灣是普遍、規律且數量眾多的冬候鳥,每年在台灣停留時間主要在10月到翌年3月,生活在潮間帶及近海的河口、沼澤,以及受潮汐影響的河中沙洲。由繫放回收的資料顯示,出現在台灣的黑腹濱鷸並沒有在更南方回收的紀錄,而北向遷移時則會出現在中國江蘇沿海、朝鮮半島及濟洲島、日本九州及北海道、庫頁島、戡察加半島,最遠則至阿拉斯加(劉威廷等 2005)。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alpina sakhalina (Vieillot, 1816)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覓食動作急促,以喙不停的在泥地上戳食,用視覺及喙部的觸覺找到食物。在度冬區的覓食活動深受潮汐影響,在漲退潮時最為活躍,即使在夜間仍不斷的覓食,滿潮時則到高處棲息,主要的食物為甲殼類、昆蟲、貝類等無脊椎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alpina sakhalina (Vieillot, 1816)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有群聚性,常與大群東方環頸鴴混棲,可以在地面快速走動,經常涉水活動,冬季時常可見到數百到數千隻的大群,飛行時常大群在空中動作一致的轉向,飛行時翼帶清晰。活動時如果發現空中出現威脅較大的遊隼,整群鳥會快速升空,形成緊密的大群,在空中不斷的轉向,直到威脅離開為止。如有威脅較小的紅隼飛過,活動中的鳥則會跑在一塊,形成緊密的一群,此時受到驚嚇的鳥會身體站直、頸部上挺,做成預備起飛的動作,如果警報解除,則迅速散開繼續用餐。在台灣的繫放資料顯示,某些個體每年都會回到同一個地點度冬,因此對於度冬位置的忠誠度頗高。夏季偶可見零星個體滯留。在台灣大部分時間看到的為非繁殖羽,4月間可見到轉成繁殖羽的個體。常在飛行時發出頗為低調的「律律律」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alpina sakhalina (Vieillot, 1816)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alpina sakhalina (Vieillot, 1816)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黑腹濱鷸在全球分布十分普遍。據WetlandInternational (2002)估計,本種在亞洲地區的總數在97萬5千至285萬隻之間,而近年亞洲水鳥普查最高數量為2000年的91,608隻 (Li &Mundkur 2004 )。台灣的族群佔有亞洲族群比例在1至5%之間,相當的重要。黑腹濱鷸在台灣的分布廣泛且普遍。台灣沿海的彰化漢寶、台南曾文溪口、台南四草常可記錄到接近1萬隻的大群 (超過區域族群1%),佔有亞洲族群極高的比例,因此極為重要。劉小如、李欽國 (2002)對台灣海岸濕地水鳥調查發現,全台主要濕地本種數量最高的時間為1月份的16,419隻,數量最少的時間為6月份的2隻。而1997至2002年間冬季濕地的水鳥普查,本種在台灣的數量在14,153至46,348隻之間 (Li & Mundkur 2004)。依據上述資料推測本種在台灣的總數約在1萬5千至5萬隻之間。
黑腹濱鷸在台灣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本身及其棲息環境並未受到重大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alpina sakhalina (Vieillot, 1816)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棲息環境常面臨大規模海岸土地開發案的潛在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alpina sakhalina (Vieillot, 1816)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列名於遷移性物種公約CMS名錄II。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alpina sakhalina (Vieillot, 1816)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Calidris 源於希臘文 kalidris,亞里士多德曾經提及在水邊灰色的鳥,但無進一步說明,後來用於濱鷸屬。alpina 源於拉丁文 alpinus「高山」的意思,合併起來為「出現在山上的濱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alpina sakhalina (Vieillot, 1816)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