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成鳥身體為白色或灰色。臉部裸露、皮膚紅色,頭後的羽毛很長,形成羽冠。喙黑色、尖端紅色,跗蹠與趾紅色。白色型的飛羽及尾羽帶有橘褐色。灰色型為繁殖羽,背面、頸部和胸部上方呈深鼠灰色,腹部、大覆羽和小覆羽近白色。亞成鳥臉色較黃,喙較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ipponia nippon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原分布於亞洲東部,包括西伯利亞東部、中國中部以東、日本、朝鮮半島等地,現僅分布於中國陝西省洋縣。台灣在日治時代除了淡水、金山有紀錄之外,亦曾在台中、台北及高雄收集到標本。光復以後,台灣不曾有可信的紀錄出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ipponia nippon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ipponia nippon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多在人跡較少的山丘中,有塊狀分布的次生林與大面積的水田、旱田與草坡。成群在沼澤、河邊、湖邊、水稻田或濕草地上覓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ipponia nippon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朱䴉在台灣為迷鳥。除了Swinhoe曾於1862年4月見到6隻以外,有一隻朱䴉在1908年8月於台北縣金山被捕捉,標本目前收藏於國立台灣博物館中。台灣近年另有一次觀察紀錄(1997年4月11日及15日在澎湖花嶼),但此次紀錄應是誤判,因為三十餘年來每一隻現存的朱䴉都受到高度的關注,不太可能有一隻飛到台灣,而中國大陸的眾多研究和保育人員都不曾發現少了一隻朱䴉。中國的朱䴉專家丁長青博士也認為此筆紀錄應是誤判。丁博士的分析包括:1.澎湖距離陝西省洋縣太遠,朱䴉不可能短時間內由洋縣飛到澎湖再飛回洋縣。若是一隻朱䴉在洋縣消失很久,必然會被注意到,尤其4月是朱䴉的繁殖季,而繁殖季工作人員會做朱䴉的數量調查。2.歷史紀錄當中,朱䴉是在中國大陸北方和俄羅斯繁殖,在中國南方和台灣過冬,4月是朱䴉的繁殖季,應該不會在此時往南飛。3.朱䴉的習性是在樹上休息、築巢,在繁殖季尤其會選擇大樹區、山邊樹林等地棲息。澎湖花嶼並不具有這類的生態環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ipponia nippon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國外的資料指出主要以小魚、兩生類、貝類、蝦蟹類和昆蟲為食。覓食方式是在淺水中以喙探觸尋找食物,或由地面撿拾食物。覓食活動佔一天活動時間約6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ipponia nippon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活動地點多半距離大樹不遠,夜間在樹上棲息。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ipponia nippon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ipponia nippon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朱䴉在國際鳥盟的紅皮書中屬於瀕臨絕種的類別,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世界保育監測中心(World ConservationMonitoring Centre)的聯合網頁中,朱䴉被列為極度瀕危,2003年底中國野生族群共有265隻,另有330隻分別圈養在北京動物園、陝西洋縣、陝西樓關臺及日本佐渡繁殖飼養中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ipponia nippon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數量大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獵捕、棲地消失和農藥毒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ipponia nippon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朱䴉在台灣被列入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育類名錄中第一級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受到法律的保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ipponia nippon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和種名中的 nippon 都是日本的意思,因為模式標本是在日本採集到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ipponia nippon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