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雄鳥的頭部肉冠及顏臉裸出部分,為耀眼的血紅色,羽冠白色,頭部其他部分黑色。後頸、上背及尾羽中央特長1對為潔白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及其他尾羽為黑色,但羽緣深藍色形成鱗紋。腮、喉、頸及腹面黑色,並有鐵青色閃亮光澤。肩羽紫紅色,覆羽褐色,羽端有黑色和閃亮綠色斑,初級、次級飛羽以及初級覆羽深褐色。喙灰色,腳血紅色,距白色而發達。雌鳥冠羽短,赤褐色,眼周圍紅色。腮、喉淡褐色。背及肩羽赤褐色,各羽有黑色V字形斑。腰和尾上覆羽有黃褐色蟲蠹紋,覆羽赤褐色,具黑色斑,飛羽黑褐色,初級飛羽有赤褐色橫斑,次級飛羽為黃褐色橫斑。尾羽暗栗色,有黑色斑紋,中央1對暗褐色。腹面黃褐色,有黑色V字形斑及黑褐色細紋。喙和腳的顏色與雄鳥相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phura swinhoii (Gould,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世界僅見於台灣本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phura swinhoii (Gould,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phura swinhoii (Gould,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山丘300公尺至中山海拔高度2300公尺以下闊葉樹林內底層叢藪中,也在次生林和造林地出現。活動的環境大多為坡度較緩(30至40度)且林冠較鬱密的林下陰涼處,地面的落葉層厚,且下層植物稀疏。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phura swinhoii (Gould,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藍腹鷴在台灣是不普遍的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phura swinhoii (Gould,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雜食性。覓食時在地上慢步行走,但隨時會停立抬頭觀望。牠以喙直接啄食地表植物的新葉、幼芽、花、漿果、種子,也常在走動時用喙或腳爪撥開地面落葉或腐植土,再用喙啄食土中的蚯蚓、螞蟻、毛蟲、蛙類以及其他昆蟲。有時也會伸長脖子或跳躍取得較高的食物。曾檢視一個重41g的胃含物,其中五分之四為植物性食物,如草籽、苔蘚、小葉桑、青飯藤的花瓣和果實等,五分之一為動物性食物,如白蟻及其卵、蛾、蝗蟲,以及鞘翅目和鱗翅目的昆蟲。也有人發現排遺中有甲蟲的碎片。然而啄食動、植物種類的比重,會隨季節的轉移而有所不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phura swinhoii (Gould,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生態學

巢位:地上、樹上。
巢型:無結構、平台巢。
附著位置:底部支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Lophura swinhoii 上次更新:2024-04-26

行為

屬日行性的鳥類,白天的活動呈雙高峰型,即清晨5點至6點和午後4點至5點的兩個時段最常活動。林緣地帶和林道是藍腹鷴最常覓食和活動的場所,尤其在起霧、多雲和下小雨的時刻最容易見到。覓食時一般都有固定的路徑,當小群3至4隻在一起覓食時,雄鳥會驅趕附近的雌鳥和亞成鳥。夜間棲於樹枝上過夜。性機警又敏感,步履輕巧,如發現有人出現,立即以疾跑或躍飛的方式,伴隨著急促的鳴叫聲,竄入草叢逃避。鳴叫聲的變化不多,常聽到的幾種聲音如下:(1)連續低沉的「咯、咯、咯」聲。平時行走時、雌鳥帶小鳥覓食時、受驚飛逃時,都會發出這種叫聲,只是逃飛的叫聲急促而音高;(2)低頭覓食時,發出音量低小的「嗯、嗯」聲,有時其後還夾雜著「Sui--」聲,驚飛時也會發這種聲音;(3)在受驚、感受到威嚇或逃竄時,發出尖銳而洪亮的「Chiu—Chiu」聲;(4)雄鳥在繁殖期的求偶叫聲「Chek、Chek⋯」,每秒3至5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phura swinhoii (Gould,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已知非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Lophura swinhoii 上次更新:2024-04-26
其他來源內容
繁殖期自2月中旬至7月下旬。2月中旬以後就開始配對。發情時,雄鳥在雌鳥面前或身旁,頭部抬高,臉頰裸露部分和額上肉冠膨脹通紅,頭頂上的白色羽毛聳立,脖子也膨脹起來,雙翼呈水平快速的搧動,尾羽展開如扇向上聳立,並發出「匹、匹、匹、」的單音。時而慢步迴繞,並發出尖銳連續「Sui--」或悅耳的顫聲;時而雙腳並跳,快步側身衝向雌鳥,雌鳥則有點驚慌地左閃右躲。 婚配制度為一夫多妻,雄鳥之間以格鬥來爭地盤或配偶,但不照顧和餵養雛鳥。通常築巢在隱密、可避風雨和防日曬的岩石下、石隙間或倒木下的地面或離地不甚高的樹洞裡,巢材都是就地取材,如枯葉、雜草的根、莖以及蔓藤植物的細莖與根,巢內襯墊羽毛和枯葉。巢淺盤狀,寬24cm,長27cm,深8cm。每窩產卵平均(n=10)1.2枚,卵為乳白色略帶黃,或黃色略帶紅,無污斑,其大小為38 × 52mm。 一般由雌鳥擔任孵卵的任務,孵卵時可以待在巢中,好幾天都不外出活動,僅偶爾轉換位置。雛鳥約25至28天出殼,通常在2至3天內相繼出殼。雛鳥屬早熟性,出殼時全身密被黃褐色絨毛,約3星期後才轉換成幼鳥的羽裝。由雌鳥帶領著幼鳥覓食,負擔照顧和餵養的工作,未曾見過雄鳥帶幼鳥活動。覓食時,雌鳥如察覺到危險將臨時,會發出尖銳的「茲─」聲,幼鳥聽到後,立即快速地竄入林道旁的叢藪中躲藏,而雌鳥則繼續緩步向前走,以誘開掠食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phura swinhoii (Gould,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藍腹鷴分布於台灣本島中、低海拔山區,其棲地面積遠大於黑長尾雉,可是森林砍伐以及山區開發所造成的棲地破壞程度,也遠大於黑長尾雉,同時藍腹鷴對新環境次生林的適應能力也比較弱。藍腹鷴與黑長尾雉一樣,過去都面臨著強大的狩獵壓力,IUCN 於1966年的紅皮書(Red Data Book)當中,同時將這兩種鳥類列為亟須保護的瀕危動物。 台灣高山的幾個國家公園如玉山、太魯閣、雪霸等成立後,公園內涵蓋藍腹鷴棲地的面積並不大,對保護藍腹鷴的助益也不大。1970年代海岸山脈有藍腹鷴分布,近年狀況不明。1989年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之後,政府主管單位將藍腹鷴列為第一類保育動物,嚴禁獵捕與買賣,使獵捕之風稍減。近二十多年來,政府已停止伐木,嚴禁狩獵與買賣,讓藍腹鷴的生存稍有喘息的機會,族群數量有恢復的跡象,2008年公告的保育類名錄已改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但仍不能掉以輕心,必須時時注意其種群數量的動態,以防範其走向滅絕之路。
2008年於保育類名錄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phura swinhoii (Gould,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Lophura 為希臘文 Lophos 和 oura 的合併字,Lophos 是有頂飾的意思;oura 是尾羽,全字指尾羽的外表。swinhoii 指英國駐中國外交官Robert Swinhoe(1836-1877)。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ophura swinhoii (Gould,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