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ocissa caerulea Gould, 1863

Urocissa caerulea Gould, 1863 臺灣藍鵲
Urocissa caerulea Gould, 1863 臺灣藍鵲
Urocissa caerulea Gould, 1863 臺灣藍鵲
Urocissa caerulea Gould, 1863 臺灣藍鵲
臺灣藍鵲
台灣藍鵲,長尾山娘,紅嘴山鵲
臺灣特有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無危(LC)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雌雄鳥外形相同。成鳥頭、頸、下頦及胸部黑色。眼睛的虹膜金黃色。身體其它部位蔚藍色,初級飛羽的羽毛內側淺黑色,尖端白色;尾羽越往中間越長,兩支中央尾羽特長而且羽端白色,其它尾羽中段黑色末端白色。喙紅色。跗蹠與趾鮮橘紅色。幼鳥羽毛黑灰褐色,尾羽很短、灰黑色有白色羽端,眼睛的虹膜灰藍色,喙部骨灰色,跗蹠與趾肉色至淺紅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Urocissa caerulea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世界僅分布於台灣的中低海拔山區或平地樹木茂密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Urocissa caerulea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台灣特有種,無亞種分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Urocissa caerulea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同一群鳥可多年維持相同的領域。棲息於中低海拔的闊葉林、次生林或公園等樹木較多的地方。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Urocissa caerulea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台灣藍鵲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也是特有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Urocissa caerulea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因為會掠食其它鳥種的幼鳥,所以繁殖季常可見其它鳥種如白頭翁、大卷尾等,攻擊飛行中或停棲在枝上的台灣藍鵲。雜食性,以果實、植物的根莖、昆蟲、蜥蜴、巢中的幼鳥或卵、鼠類、蛇類等小動物、甚至人類的廚餘、動物的屍體為食。捕到身上有長剛毛的毛蟲時,會叼著毛蟲在樹枝上磨蹭,把剛毛磨除後才將之吞下。若自己的幼鳥夭折,成鳥也會視之為食物,不但自己取食,也會撕碎餵給巢中其它幼鳥。食物充足時,會把剩餘的食物存在樹叉的凹槽上、樹洞中或石縫之類的地方以備未來不時之需,有時還會以樹葉等把食物遮蓋住,以免被竊。同群個體間有時會分享食物,也有些個體會偷竊別隻藍鵲儲存的食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Urocissa caerulea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多成群活動,一群可能有3至12隻,多由家庭成員組成。同群個體間似乎有固定位階,移動時常成群排成一列縱隊在樹冠層飛行。性情凶悍,領域性強,對入侵的個體會猛烈攻擊,也會集體禦敵,會發出聒噪的「嘎、嘎、嘎」叫聲,群中個體也會以「地笛-、地笛-」、「嘎嘎-穗」等叫聲互相呼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Urocissa caerulea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繁殖季是3至7月。成對繁殖,但是上一季孵出的幼鳥會留在巢邊幫親鳥尋找巢材、餵雛鳥或共同禦敵,因此一個鳥群的組成可能包括一對繁殖鳥及數個幫手,但僅有一隻雌鳥會產卵及負責孵卵。子代中的雌性幫手通常一兩歲時即會擴散到它處繁殖,但雄性幫手有時會留在親鳥群中幫忙好幾年,有些個體甚至到4歲還在做幫手。藍鵲的巢成淺碗形,多築在闊葉樹高處的橫枝中段,或接近末梢樹葉較多的位置。巢體由樹枝搭成,內部是較細軟的枝條,編織得相當牢靠。一窩3至6枚卵,卵殼淡青色有褐色斑點,鈍端斑點常較濃密。約需17天孵化。幼鳥孵出後約22天離巢,但離巢後依然需要親鳥照顧,並會留在鳥群中與成鳥一起活動。同巢幼鳥會藉由打鬥決定彼此在鳥群中的地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Urocissa caerulea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國際鳥盟將台灣藍鵲列為不需要採取保育行動的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Urocissa caerulea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早年捕捉壓力甚大,近年雖依然有獵捕壓力,但因受到較妥善的保護,數量已大量增加,目前數量可稱普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Urocissa caerulea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台灣藍鵲在台灣被列為野生動物保育法的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Urocissa caerulea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Oura 在希臘文中是尾長的意思,cissa 是綠鵲的屬名,亦即有長尾的鵲。caerulea 在拉丁文中是蔚藍的意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Urocissa caerulea Gould, 1862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