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與喜鵲同為人為引入臺灣的鴉科鳥類,以臺南的族群規模最大,有與喜鵲競爭的趨勢。淺藍色的飛羽及尾羽是最大的特徵,性吵雜,常成群活動,亦會多對共同繁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yanopica cyanus 上次更新:2021-11-01

綜合描述

中型鴉科鳥類,頭部、嘴喙及腳爪黑色,頸部的羽毛較白,身體則大致為灰色,翅膀及尾羽則是亮麗的淺藍色,其英文俗名正是在指此特徵。經常鳴叫並結群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yanopica cyanus 上次更新:2021-11-01

分布

原產於中國、朝鮮半島及日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yanopica cyanus 上次更新:2021-11-01

棲地

主要出現在聚落周遭以及都會綠地等人為干擾較大的環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yanopica cyanus 上次更新:2021-11-01

取食策略

雜食性,主食果實、種子,偶爾捕食昆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yanopica cyanus 上次更新:2021-11-01

生態學

巢位:樹上。
巢型:杯狀巢。
附著位置:底部支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Cyanopica cyanus 上次更新:2024-04-26

繁衍

已知非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Cyanopica cyanus 上次更新:2024-04-26
其他來源內容
春季繁殖,在高大喬木樹冠處以樹枝等材料營巢,有多對共同繁殖的習性。窩卵數5~7。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yanopica cyanus 上次更新:2021-11-01

管理

1994年出現第一筆野外紀錄,首先在臺南建立族群,如今在臺中高美及梧棲、臺南安平及四草、高雄茄萣等地皆有穩定族群,其中規模以臺南的族群最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yanopica cyanus 上次更新:2021-11-01

效益(利用)

觀賞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yanopica cyanus 上次更新:2021-11-01

風險

與另一外來種喜鵲的生態棲位高度重疊,因此在臺南安平地區,喜鵲已漸失其優勢種的地位,但目前對於本土鳥種的影響尚不明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yanopica cyanus 上次更新:2021-11-01

引進途徑

人為引進後透過逃逸或放生在野外建立族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yanopica cyanus 上次更新:202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