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cicapa ferruginea (Hodgson, 1845)

Muscicapa ferruginea (Hodgson, 1845) 紅尾鶲
Muscicapa ferruginea (Hodgson, 1845) 紅尾鶲
Muscicapa ferruginea (Hodgson, 1845) 紅尾鶲
Muscicapa ferruginea (Hodgson, 1845) 紅尾鶲

綜合描述

體長約 13cm,雌雄鳥羽色相同。喙黑色,下喙基黃色,虹膜黑色,頭暗灰色,有白色眼環,喉白色,背及肩羽暗赤褐色,腰、尾上覆羽栗色,小覆羽暗赤褐色,初級飛羽黑褐色,腹面橙黃褐色、唯腹部中央白色,尾羽赤褐色,腳鉛灰色。亞成鳥體色較淡,全身散布淡色斑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uscicapa ferruginea (Hodgson,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東亞,繁殖於喜馬拉雅山區、緬甸北部、中國西南部及台灣,會做長程遷移,度冬於中南半島、海南島及菲律賓。台灣普遍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 (翟鵬 1977,沙謙中 1986,顏重威 1984)。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uscicapa ferruginea (Hodgson,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鶲屬目前有 23 種 (Dickinson 2003),分布於舊大陸,外形及分布上與本種最近似的種類是褐胸鶲 (Muscicapa muttui)。本種目前一般認為是單型種,並無亞種分化 (Dickinson 2003,Clements 2007 )。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uscicapa ferruginea (Hodgson,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台灣海拔 1,000m 至 3,300m之間的山區,喜愛海拔 3,000m 以下的闊葉樹林及針闊葉混合林的中、上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uscicapa ferruginea (Hodgson,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紅尾鶲在台灣為普遍的夏候鳥。Hachisuka& Udagwa (1951) 雖然記載亞洲大陸的紅尾鶲冬天會至東南亞度冬,但卻認為台灣的紅尾鶲是留鳥。但由於其有遷移行為,而且冬天幾乎找不到紅尾鶲,近一二十年來,紅尾鶲已被視為台灣的夏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uscicapa ferruginea (Hodgson,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昆蟲為食,覓食方式主要為飛擊 (flycatch)。定點捕食行為相當明顯,捕捉飛蟲後大多飛回原棲點等待下一次機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uscicapa ferruginea (Hodgson,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常單獨或二、三隻活動,喜停棲於森林內枝葉稀疏的枝椏或電線上。叫聲為輕細、類似蟲鳴如「嘶、嘶、嘶、嘶」的重複聲音,繁殖期會發出極細的婉囀喉音(沙謙中1986)。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uscicapa ferruginea (Hodgson,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在台灣的繁殖期為 4 月至 7 月,通常築巢於離地 2 至 18m 的樹枝上,也有發現築巢於突出的岩石上,巢為碗狀,由苔蘚、地衣、蕨葉、及細根所築成,巢口徑為 40 至 55mm、高50至 55mm、深 25 至 30mm,一窩產 3 枚卵,卵為淡石頭色,上有不明淡紅藍色小彩點,卵平均大小為 17×13mm (顏重威 1984)。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uscicapa ferruginea (Hodgson,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紅尾鶲目前在台灣相當普遍,並無明顯的直接威脅,也未列名台灣受脅及保育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uscicapa ferruginea (Hodgson,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Muscicapa 來自拉丁文,musca 是「蒼蠅」的意思,capere 是「抓取」的意思,意指鶲屬鳥的覓食習性。種名 ferruginea 是拉丁文「鏽紅色的」之意,應是指紅尾鶲紅褐色的尾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uscicapa ferruginea (Hodgson,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