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善於鳴唱且外表討喜,因此作為寵物鳥被引入臺灣,而後擴散至除了花東外的低海拔森林及都會公園並建立穩定族群。由於使用樹洞築巢的習性,與臺灣多種本土鳥類產生競爭關係,雖曾採取移除行動但整體數量未見下降,是十分需要關切的外來入侵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psychus malabaricus 上次更新:2020-11-15

綜合描述

擁有雌雄二型性,雄鳥頭背為藍黑色,腹部橙色,有長尾巴;雌鳥頭背則是較黯淡的黑褐色,腹部橙色較淡,尾羽也較雄鳥短。但雌雄皆有醒目的白腰,因此得名。其鳴聲婉轉多變,也具備模仿其他鳥類或動物聲音的能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psychus malabaric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全長21.5-28cm,雌雄個體具兩性差異,雄性個體的尾羽約比雌性個體長7cm,體重約30g。在外形上,雄鳥的嘴黑色,虹膜黑褐色,腳淡肉褐色,頭至頸部、背部、上胸大致為黑藍色,下胸以下皆為橙紅褐色,腰到尾上覆羽白色,尾羽黑色,尾羽外側基部、尾下覆羽白色。雌鳥的外型大致似雄鳥,但頭到頸部、背部、上胸為黑灰色而非黑藍色,下胸以下的色調則為較淡的黃褐色,尾羽較雄鳥短。亞成鳥的身體上半部散佈暗黃色斑點,覆羽末端為暗黃色,呈一暗黃色寬翼帶。鳴唱聲婉轉、優美、多變。擅長模仿其他種鳥類和動物的聲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范孟雯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opsychus malabaricu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20-05-27

分布

中南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及南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psychus malabaricus 上次更新:2020-11-15

棲地

都會公園、平地至低海拔次生林及竹林,喜於樹木中下層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psychus malabaric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特生中心於1997年在嘉義蘭潭水庫首度發現。

目前在台北富陽公園、植物園,台中大坑、霧峰、南投竹山、彰化花壇、芬園、二水、雲林林內、斗六、古坑、嘉義蘭潭、腦寮山區、台南鹿寮、尖山埤、烏山頭水庫、高雄柴山、澄清湖等地區。其中富陽公園、竹山、二水、林內、斗六、古坑、蘭潭、鹿寮水庫和柴山均確定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范孟雯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opsychus malabaricu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20-05-27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擴散機制:逃離圈養或飼主棄養後自然擴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psychus malabaric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籠中逸鳥或飼主棄養。禽流感爆發期間,飼主因恐懼而帶至山區野放,就連鳥店業者也不堪虧損,乾脆直接放生,造成白腰鵲鴝加速在台灣群聚繁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范孟雯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opsychus malabaricu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20-05-27

取食策略

節肢動物、兩棲爬蟲類為主,偶爾攝食果實。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psychus malabaricus 上次更新:2020-11-15

生態學

巢位:樹上、非喬木植物。
巢型:次級洞巢。
附著位置:底部支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Copsychus malabaricus 上次更新:2024-04-26

繁衍

已知非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Copsychus malabaricus 上次更新:2024-04-26
其他來源內容
為次級洞巢者,以現成的樹洞為巢,窩卵數3-5。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psychus malabaricus 上次更新:2020-11-15

管理

目前除花東外,臺灣各處低海拔森林皆有其蹤跡,中南部尤為嚴重。過去曾在中部地區執行移除計畫,雖在當時取得顯著的成果,但未能及時根除,再加上難以遏止的人為野放,今日白腰鵲鴝仍在各地肆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psychus malabaric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利用鳥音、鳥媒搭配戰鬥籠或霧網進行捕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范孟雯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opsychus malabaricu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20-05-27

風險

主要影響:主要是會與本土多種使用樹洞築巢的鳥類產生巢位競爭,如黃嘴角鴞、棕面鶯等,其中黃嘴角鴞為二級保育類,屬珍貴稀有野生動物。也有捕食本土動物的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psychus malabaric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白腰鵲鴝對台灣生物多樣性之衝擊,除了其會捕食台灣本土動物之外,還包括與本地物種資源利用競爭之疑慮。以繁殖資源為例,白腰鵲鴝屬於次級洞巢者會利用現成的樹洞或竹筒洞作為繁殖處所,和一些原生次級洞巢鳥種如頭烏線、棕面鶯和黃嘴角鴞在巢位資源利用上有重疊之虞。其中黃嘴角鴞名列保育類名錄的第II等級,屬於珍貴稀有的野生動物。

入侵後果:暫無資料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捕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范孟雯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opsychus malabaricu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20-05-27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紀博瑋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psychus malabaric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引進時間:不詳

引進方式:有意以非法方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范孟雯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opsychus malabaricu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20-05-27

備註

目前推測,白腰鵲鴝能夠成功入侵台灣的可能原因有四個:一、台灣的氣候和環境狀況和其原產地相似;二、白腰鵲鴝原本的分布地理範圍及棲地類型很廣,顯示其適應性強的特性,此為其被引入後能夠較快適應引入地野外環境的條件之一;三、繁殖期長(3-8月)且一個繁殖季有成功繁殖兩窩的能力,增加其子代數及其在入侵地能快速拓展的機會;四、除了飼養的個體逸逃外,在禽流感疫情時,因原產於東南亞,因此被放到野外的機會高,增加個體逸散至野外的數量與頻度,使得野外族群量擴大的機會增加。

已入侵夏威夷並建立穩定族群。在夏威夷歐胡島的白腰鵲鴝中,有23.1%會攜帶引起鳥瘧疾的瘧原蟲,而鳥瘧疾會造成受感染的鳥類大量死亡,威脅當地原生鳥種的生存。在澳洲被列入外來種管制清單,進口、買賣及持有都受管制,飼養必須有合法證明。 在臺灣,白腰鵲鴝會捕食原生的青蛙、蜥蜴及節肢動物,威脅臺灣生物多樣性。目前林務局補助雲林鳥會、高雄市野鳥學會於臺灣中部地區及高雄市進行移除工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范孟雯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opsychus malabaricu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