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八色鳥
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八色鳥
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八色鳥
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八色鳥
八色鳥
八色鶇,仙八色鶇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易危(VU)易危(VU)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CITES附錄二:族群數量稀少須有效管制CITES附錄二:族群數量稀少須有效管制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雌雄鳥外形相似,頭棕色,頭頂自前額至頸後有黑色線條,眉線黃色,臉部黑色延伸到頭後與頭頂黑線相接,喙黑色;背部深橄欖綠色,翅膀上小覆羽、腰及尾上覆羽亮銀藍色,雙翅其餘的覆羽與背部顏色相同,初級飛羽黑色,中段有白斑形成翼帶,下顎與喉部白色,胸部與體側淺棕黃色,下腹部的中線及尾下覆羽鮮紅色,尾羽黑色有淺藍色羽尖;跗蹠及趾淺棕色。林瑞興(個人通訊)檢視21隻雄鳥和15隻雌鳥後,發現雄鳥兩翼上的白斑自第1至2枚初級飛羽的內羽片延伸到第7枚飛羽的外羽片,部分雌鳥只到第6枚飛羽。整體來說,雄鳥白斑面積較雌鳥大,但雌鳥當中有些白斑很大,與雄鳥白斑較小者面積重疊,不易分辨。雄鳥第1至6枚初級飛羽上白斑的長度比雌鳥的長(尤其以第4枚的差異最明顯:雄鳥18.14至26.99 mm,雌鳥13.58至21.2 mm),同時初級飛羽第1至3枚的白斑寬度也較雌鳥的寬(尤其以第3枚的差異特別明顯:雄鳥10.76至15.44 mm,雌鳥8.62至14.76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東部、日本、朝鮮半島,向南到台灣、中國南部、越南、寮國及婆羅洲等地。台灣分布於中低海拔的闊葉林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Dickinson (2003) 認為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但 Clements(2000)將本種分為2個亞種,P. n. nympha 在日本南方、韓國及中國北部繁殖,在東南亞、婆羅洲等地過冬;P. n.melli 出現在廣西與廣東,不過並沒有說明在台灣出現的個體屬於那一個亞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在中低海拔的闊葉林中繁殖,在日本的繁殖地點多接近海邊,在南韓的繁殖地點是1,200公尺以下的濃密潮濕森林或接近海岸的森林,在森林底層的落葉中覓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仙八色鶇在台灣是不普遍的夏候鳥。主要在日本南方、韓國、中國東部及台灣繁殖,在中國南部、越南、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過冬。來台灣繁殖的族群會在4月底5月初到達,10月、11月離開。因為琉球的紀錄很少,Hachisuka & Udagawa(1951)推測出現在台灣的個體可能主要是由中國南部或中南半島遷移來的。台灣的研究團隊曾前往婆羅洲調查,但當地人對八色鳥很陌生,近年以無線電追蹤其遷移狀況亦尚無結果(魯永明 2007)。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蚯蚓、大型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為主。台北市郊的仙八色鶇餵幼鳥吃蚯蚓、蟬、螻蛄、蟋蟀或蚰蜒等多種獵物,也有連續數天餵玉珊瑚果實的紀錄。在雲林縣林內鄉的幼鳥食物則以蚯蚓為大宗(佔73%)。成鳥餵幼鳥時,多會同時叼著數隻獵物回巢,很少只攜回單隻獵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拖長的哨音「咻玉-、咻玉-」,第二聲的聲音會加強,與大冠鷲的哨音略微相似,但不圓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一夫一妻繁殖。每窩5枚卵,卵呈米黃色有褐色斑點。雌雄親鳥輪流孵卵約13天,5枚卵會在兩天內孵化,此時親鳥會將卵殼吃掉。兩隻親鳥共同育雛,幼鳥約13天離巢,離巢初期幼鳥還會依賴親鳥提供食物。仙八色鶇的巢為圓形,築在樹林中坡地的凹槽裡、樹洞中或在樹幹分叉處。地面的巢體大部分埋在落葉等地表物質中,樹上的巢則受到樹幹的遮蔽。巢體以細枝葉、草及苔蘚編織而成,外層材料較粗,內部巢材較細軟,巢口朝向側邊。巢的組織鬆散,隨著幼鳥長大,幼鳥會擠在巢口附近等待親鳥餵食,巢口也因此會被撐大,幼鳥離巢前,巢口已經大到允許幼鳥站立。雲林縣林內鄉的仙八色鶇偏好在樹冠覆蓋濃密、樹木歧異度高、巢邊1m內灌木密度低的地點築巢(林瑞興 2008)。北部地區的仙八色鶇也會利用竹林邊地表較開闊、有稀疏灌木的環境,或在樹冠層並不鬱密的次生林地築巢。猛禽是仙八色鶇成鳥的天敵,幼鳥也可能被蛇或流浪貓捕食。導致雲林縣林內鄉仙八色鶇繁殖失敗的因子中,有71.1%是天敵掠食,其次是天候影響或其它原因(林瑞興 2008)。1996年桃園縣有一對仙八色鶇在雜木與竹林邊緣繁殖,在6月底幼鳥尚未獨立之前,一隻親鳥遭鳳頭蒼鷹捕食,另一隻親鳥也隨之消失,繁殖因此失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仙八色鶇在全世界的總數量應僅有數千隻,同時數量可能還在減少中。1970年代以前仙八色鶇在台灣承受了極高的獵捕壓力,直到鳥類標本業受到比較嚴格管理之後才有所改善。雲林縣林內鄉一帶是近年所知仙八色鶇繁殖密度最高的地區,因此「保護仙八色鶇棲地」成為阻擋在當地開發湖山水庫的重要訴求。多年抗爭的結果雖未能阻止水庫的興建,卻也促使水資源局改善施工方式,積極設法降低水庫對區內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催生了開發單位與學術團體及保育團體密切合作的先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因為其繁殖區的森林在各地居民砍伐木材與發展農業的壓力下,面積日益減少,因而面臨生存的威脅。由於仙八色鶇的羽色非常美麗,有商業交易的壓力,仙八色鶇在台灣中低海拔樹林的分布廣泛但各地的數量都不多,僅在少數地點數量較為集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近年台灣各種土地開發壓力帶給仙八色鶇進一步的生存危機,因此被列入野生動物保育法第二級珍貴稀有的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列於華盛頓公約附錄II之中。目前仙八色鶇在大陸、台灣、日本、南北韓都受到法律的保護,國際鳥類保育聯盟建議的保育行動包括(1)在繁殖區進行調查以確定其族群數量、分布、棲地需求及在保護區內出現的狀況;(2)研究其生態需求,以便研擬妥善的保護區森林經營管理策略;(3)保護仙八色鶇分布地區內的森林,以保障仙八色鶇及其它受威脅鳥種生存必要的環境;(4)適當管理捕獵行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Pitta在馬來文中是美麗的小玩意或寵物,nympha 在拉丁文中是小精靈或美麗的少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tta nympha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