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idotheres javanicus Cabanis, 1851

Acridotheres javanicus Cabanis, 1851 白尾八哥
Acridotheres javanicus Cabanis, 1851 白尾八哥
Acridotheres javanicus Cabanis, 1851 白尾八哥
Acridotheres javanicus Cabanis, 1851 白尾八哥
白尾八哥
泰國八哥,林八哥,爪哇八哥
入侵種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易危(VU)易危(VU)

概述

全身灰黑色為主,嘴、腳橘黃色。雜食性,包括種子、水果(包含種植的)、花蜜、昆蟲。性情兇悍,非常適應都市環境,食物及巢位的競爭,可能會對其他利用洞穴築巢的鳥種產生排擠,以及對其他鳥種或生物在覓食及疾病方面有負面影響。首次野外紀錄年代為1978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 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上次更新 2020-11-15

綜合描述

雌雄同型,虹膜橘黃,嘴橘黃,下嘴基有黑色短毛突出。腳橘黃色。成鳥全身灰黑,頭及翼較黑,前額羽簇短,翼有明顯白斑,尾羽末端及尾下腹羽白色。幼鳥羽色較淡,呈暗褐色,虹膜灰白,前額羽簇不明顯或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 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上次更新 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全長21-23cm,有短羽冠,頭、翅膀及尾羽黑色,尾羽末端及尾下方為白色,身體灰黑色,喙黃色,腳橙黃色。

目前已廣布全台各地。多數生活在海拔500m以下的平原與近郊丘陵。在1999年針對一個針對彰化縣及南投縣外來椋鳥科鳥種所進行的調查亦發現,在所記錄的7種外來椋鳥科鳥種中,以白尾八哥數量最為普遍。白尾八哥與家八哥及台灣特有亞種八哥經常形成混合鳥群共同棲息於都會區附近的農耕地或食物聚集的場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19-12-05
體長約 22cm。雌雄鳥同型。全身大致黑灰色,頭部黑色,額叢冠羽短,集中於額前端,背部及腹部深灰色。翼有白斑,停棲時不明顯,飛行時醒目可見。尾黑色,末端及尾下覆羽白色。未成鳥的羽色略褐,額叢冠羽更短或不明顯。眼淡黃色,喙橙黃色,腳橙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

分布

原分布於爪哇、巴里島(印尼)。 台灣有野外繁殖紀錄。出現於台北縣市、南投縣、高雄縣市、屏東縣、台中縣、台南縣、花蓮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 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上次更新 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原生種僅分布於爪哇。被人為引進至南亞及東南亞多國。台灣分布於全島平原、都市及開發的低海拔丘陵地。離島於澎湖、蘭嶼曾有少數紀錄,但現在已消失。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印度至東南亞有3種形態非常相似的八哥屬鳥類,分別是爪哇八哥、叢林八哥 (Acridotheres fuscus) 及淡腹八哥 (Acridotheres cinereus),三者皆有白色的尾下覆羽,有些稍早的作者視為同一種,學名為 Acridotheres fuscus,英名為 JungleMyna,如 Howard & Moore (1991),中文直譯為「林八哥」或「叢林八哥」。此外本種也常被稱為「白尾八哥」,但因白尾並非本種獨有的特徵,故本書改稱本種為「爪哇八哥」。台灣以往進口的八哥中,爪哇八哥及叢林八哥都有,且可能已有雜交種。目前台灣野外可見的外來八哥中,除家八哥外,以外形似爪哇八哥者佔絕大多數,故本書視同爪哇八哥處理,本種已在台繁殖多年,於本書置於正文。其餘八哥數量少、繁殖可能未滿10年,本書置於附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農地、開闊樹林、聚落、都市及空曠地區(方et al., 2011; 梁et al., 2010)。多數生活在海拔500m以下的平原地帶與近郊丘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 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上次更新 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台灣有野外繁殖紀錄。出現於台北縣市、南投縣、高雄縣市、屏東縣、台中縣、台南縣、花蓮縣。可能影響為與台灣八哥 (A. cristatellus) 在棲地利用、食物及巢位的競爭。可能會對其他利用洞穴築巢的鳥種產生排擠,以及對其他鳥種或生物在覓食及疾病方面有負面影響[5]。多數生活在海拔500m以下的平原地帶與近郊丘陵。 台灣八哥會與白尾八哥、家八哥的覓食集團經常性地混群,雖然很少有彼此驅趕的情況出現,但觀察到的通常是台灣八哥、家八哥驅趕白尾八哥,顯然是由於前兩者的體型大於後者的緣故,然而體型的優勢,並沒有讓台灣八哥或家八哥的族群量趕上白尾八哥。 已廣泛分布全臺及金門等外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19-12-05
棲息於平原及丘陵的開闊短草地、農田、河川地、高爾夫球場、都市及市郊的公園綠地、校園、馬路兩旁及分隔島之綠地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

遷徙

爪哇八哥在台灣是人為引進的外來種,有穩定的繁殖族群,已成為普遍的留鳥,無長距離遷移現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擴散機制:人為的放生或是意外逸出而到野外成為逸鳥;逃離圈養,放生(一種台灣宗教文化的常見特色,和主要群體釋放鳥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 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上次更新 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人為的放生或是意外逸出而到野外成為逸鳥。

逃離圈養,放生(一種台灣宗教文化的常見特色,和主要群體釋放鳥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19-12-05

取食策略

雜食性,包括種子、水果(包含種植的)、花蜜、昆蟲。白尾八哥非常凶悍常常會欺負弱小的麻雀,甚至會獵食麻雀的雛鳥和卵。八哥的習性是配合著校園植物、公園行道樹的花、果期,不斷地變換覓食地點,另外只要有公園、綠地或道路分隔島割草期間或割完草之後,不久便會有八哥聚集覓食,食性上八哥以植物的花、果為主食,但遇有昆蟲或蠕蟲時便會優先捕食,這一點與我們在辦公室內收容的1隻白尾八哥成鳥食性十分吻合。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 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上次更新 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多數時間在地面覓食,或走或跳,雜食性,主要以地面的昆蟲 (尤其是蚱蜢)、蜥蜴、蚯蚓、草籽、果實、人類產生的各種垃圾食餘為食。在地面走動覓食,經常會造訪垃圾場。也會在樹叢裡攝食果實。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

關係

台灣八哥會與白尾八哥、家八哥的覓食集團經常性地混群,雖然很少有彼此驅趕的情況出現,但觀察到的通常是台灣八哥、家八哥驅趕白尾八哥,顯然是由於前兩者的體型大於後者的緣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 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上次更新 2020-11-15

行為

響亮的複合音後接著數聲響亮的「丟丟丟」。經訓練後可模仿人語,被人類飼養為寵物。極為適應人類環境,毫不畏懼在人類周遭活動,經常活動於柏油路面、水泥地上。白天單獨、成對或成數隻的小群活動,地棲性明顯,,不覓食時則停棲在樹上、電線、公路及橋樑的護欄或建築物屋頂上休息。經常與其它同屬的八哥共域活動,與家八哥的生態棲位極近似。非繁殖期集體夜棲於大樹上,夜棲前先於黃昏聚集成大群,再集體前往夜棲處,夜棲集團於冬季最大,可達上百隻。響亮的複合音後接著數聲響亮的「丟丟丟」。經訓練後可模仿人語,被人類飼養為寵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

繁衍

每巢2~5枚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 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上次更新 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營穴巢,在原分布地的天然環境是利用樹洞、岩穴等,在人類環境則利用各種建築物的凹洞及縫隙、路標及交通號誌的金屬管洞等,巢穴選擇與八哥及家八哥無顯著差異,且條件可能更廣。極為適應在都市內及人類周遭繁殖。2至7月間繁殖,親鳥共同育雛,在巢邊輪流守衛與出外覓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

保育狀態

爪哇八哥為外來種,進口作為寵物或放生鳥,在野外繁殖迅速,族群數量增長快,會大量消耗棲地內的許多小動物、植物果實及農作物,嚴重排擠食性與生態棲位相似的台灣原生種鳥類,尤其是八哥。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於1994至1999年間進行的外來種鳥類調查顯示本種是台灣最常見的外來種,而且可見求偶、交配、亞成鳥等繁殖證據,其族群調查數量在台北三重與南投埔里兩樣區皆於1997年暴增,但原因不明。爪哇八哥在台灣極為普遍,無受脅或相關保育問題。在國內非保育類,國際上亦無特別的保育措施。
爪哇八哥在台灣極為普遍,無受脅或相關保育問題。在國內非保育類,國際上亦無特別的保育措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

管理

防治方法

1. 其他方法像使其不孕的作法已有人嘗試過。化學去勢的方法在鳥類如一些椋鳥科鳥類的部分已有報告。但問題在於野外使用化學藥劑時需考量此藥劑是否能有效的傳遞給目標種野生族群,且是否缺乏物種專一性。

2. 驚嚇與生物聽覺技術是使用聲音(如錄製求救信號、週期性的乙炔爆炸聲)與威嚇物製品(如塑膠製貓頭鷹、蛇)來達到有效的驅趕野鴿、白尾八哥與家八哥。然而鳥類會習慣這種刺激,此方法最終無法得到好的效果。

3. 在新加坡 (a) 透過結合生物聽覺技術與改變棲地(如減少遮蔽物的面積),減少巢築在不受歡迎的地區。(b) 在其他區域建立具吸引力的替代地區(如遠離居住地的路邊)。(c) 垃圾廚餘在食物中心需被嚴格控管。(d) 避免種植單一特定具高度遮蔽性的高大樹木,如紫檀樹與大蒲桃樹,特別是在食物中心附近,較低遮蔽性的樹木或葉子在晚間會閉合的樹木如雨豆樹可以取而代之。(e) 上述措施皆需長其施行以有效的控制八哥棲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19-12-05

風險

在臺灣可能與原生種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formosanus,臺灣特有亞種) 競爭生存空間和巢位 資源(方 et al., 2011);另從野外觀察可發現,黑領 椋鳥、家八哥、白尾八哥和原生種八哥所使用的資 源類似,尤其是覓食上的競爭以及棲息地上的競爭 (中華鳥會, 2008)。具國內研究報告和相關資訊(線上資料庫)提出,其有可能因競爭對特定本土物種 (或類群)造成負面影響。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 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上次更新 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入侵性:具入侵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首次野外紀錄年代為1978年。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 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上次更新 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引進時間:不詳,首次野外紀錄年代為1978年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19-12-05

備註

akris 希臘文意指「蚱蜢」;theres 希臘文意指「獵人」。javanicus 意指「爪哇的」。學名全意為「爪哇的食蜢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