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約 24cm。雌雄鳥近似。雄鳥頭頂、頸部及上胸黑色,雜有白色細斑。額及臉白色,雜有黑色細紋。背灰褐色。次級飛羽羽緣灰白色。尾上覆羽及尾下覆羽白色。尾褐色,外側尾羽末端白色。下胸及腹部灰色。雌鳥頭頸及上胸為褐色,整體羽色較黯淡。眼紅褐色,喙橙色,尖端黑色。腳橙色。幼鳥似雌鳥,臉頰白色部分較少,喙端無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urnus cineraceus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於蒙古東北部、貝加爾地區、中國北部及東北部、朝鮮半島、庫頁島、千島群島中南部、日本北部。度冬於華南、台灣。台灣分布於全島平原地帶。離島於澎湖、蘭嶼、綠島及龜山島亦有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urnus cineraceus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Zuccon 等(2008) 經由分子生物學技術重新檢視歐亞洲椋鳥科鳥類的親緣關係後,倡議將本種自 Sturnus屬分離出來,另置於 Spodiopsar 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urnus cineraceus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以開闊的農耕地、短草地或裸泥地為主要棲地,在台灣常出現於近海岸地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urnus cineraceus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灰椋鳥在台灣為不普遍的冬候鳥,於 10月至翌年 4 月間可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urnus cineraceus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昆蟲及其幼蟲為主食,也取食蚯蚓、穀物、果實、草籽等。主要在地面行走覓食,但也會在樹叢間攝食果實。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urnus cineraceus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成群活動,在地面覓食,停棲於疏林的枝頭或電線上休息。白天成小群覓食,黃昏及夜棲時可成很大的群集。台灣所見的鳥群規模通常在數十隻,偶爾可見上百隻的大群。由單音組成「啾-啾-采-七-七」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urnus cineraceus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urnus cineraceus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灰椋鳥在台灣為不普遍的冬候鳥,無受脅或相關的保育問題。
在國內非保育類,國際上亦無特別的保育措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urnus cineraceus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Sturnus 拉丁文意指「椋鳥」。cineraceus 拉丁文意指「灰色的」。學名全意為「灰色的椋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urnus cineraceus Temminck, 1835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