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色。額黃黑雜紋,頭頂至後頸石板灰色,各羽羽軸灰色。過眼線黑色,眼前下方有橙黃色斑。背、頸側、肩欖黃色,腰石板灰色。覆羽欖黃色;初級飛羽外緣欖黃色,內瓣黑色;次級飛羽外側欖黃色,先端黑色,末端白色;三級飛羽赤褐色;尾羽中央1對欖黃色,其它尾羽外側黑色,內側欖黃色,末端白色,其內為黑色。腮、喉、前頸石板灰色,胸、腹欖黃色,脇石板灰色。尾下覆羽鮮黃色,羽軸黑色。喙、跗蹠黑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ocichla steerii Swinhoe, 1877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世界僅分布於台灣的中海拔山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ocichla steerii Swinhoe, 1877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本屬在全球有3種,如紅翅藪鶥 L. phoenicea 分布於中國雲南以及尼泊爾、阿薩姆至緬甸及泰國北部;灰胸藪鶥 L. omeiensis 僅見於中國四川峨眉山;黃痣藪鶥 Liocichla steerii 為台灣特有種。Clements (2007) 名錄另列了分布於印度的Liocichla bugunoru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ocichla steerii Swinhoe, 1877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中海拔山區 1,000m 至2,800m 闊葉樹林和針、闊葉混合林底層的濃密叢藪中,或林緣雜草叢生的山溝 (Yen 199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ocichla steerii Swinhoe, 1877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黃痣藪鶥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也是台灣特有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ocichla steerii Swinhoe, 1877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雜食性。食物的範圍相當廣泛,包括植物的果實、動物的各種昆蟲與其它無脊椎動物(Hachisuka & Udagawa 1951),甚至遊客丟棄的各種食物。取食的行為因食物的質地和大小而有所不同,質地較柔軟的食物如漿果、毛蟲或蛋糕,直接啄食;較大的食物如活毛蟲或蚯蚓,會先在樹枝或枝條上將其摔昏或摔死,再用腳爪踩住,並先啄食頭部,而後分塊啄食,或將喙伸入體腔內拖出內部組織食之;食物如過大,會將食物拖至隱密處,再用腳按住,慢慢撕裂吃掉;有時也會飛上空中,飛擊正在空中飛行的昆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ocichla steerii Swinhoe, 1877 上次更新:2013-05-10

生態學

巢位:樹上、非喬木植物。
巢型:杯狀巢。
附著位置:底部支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Liocichla steerii 上次更新:2024-04-26

行為

性甚沉穩,不怕人,可近距離觀察。常三、五成小群在林緣開闊的矮叢中聒噪喧囂,或到小徑及產業道路上覓食。本種為日行性的鳥類,通常在黎明曙光初現時,即可聽到其嘹亮的鳴唱,而且只要1隻鳴唱,附近的其它個體也紛紛地鳴唱起來,天亮後的第1小時是鳴唱的尖峰時段。傍晚在天黑的前一刻,便減少活動,以尋找合適的棲所過夜。繁殖期間大多以家族的形態活動 (羅柳墀、王穎1989),初期是成對出現在佔領的領域,用鳴唱宣示領域,並開始築巢。3至5月時,因配偶之一在巢中孵卵,故只見單獨1隻,雛鳥孵出後,便見雌雄親鳥帶著幼鳥全家一起活動。非繁殖期會聚群活動,最多時可達20至30隻,但配偶間的聯繫關係仍然存在。個體的日常行為,如雄鳥的宣示領域,一般都站立在高處如灌叢或樹枝上鳴唱;警戒時的行為除發出警戒聲外,身體會成水平地向左右兩側不停轉動,有時冠羽也向上翹。洗澡通常於清晨或下午陣雨過後,在靜水小水窪地進行。一般是先將身體沾濕、抖羽,並張開羽毛梳理。理羽是用喙整理胸、腹、背、翼和尾羽等部位,頭和頸部是用腳爪來抓搔,也見將頭和頸往樹幹上摩擦。也有雌雄鳥相互為對方理羽的行為,一般都在孵卵期利用空檔巡視領域時,或與鄰鳥打鬥後會互相理羽。在打鬥前常有對峙的行為,對峙的姿勢是雙翅朝下向前傾,脖子向上伸,冠羽上豎,身體向前傾斜鞠躬,然後自己和配偶輪流由身上躍過,此時對方也作同樣的動作。接著一方背向對方,尾羽上翹,顯露出鮮黃色的尾下覆羽,隨後再轉身恢復上述的動作,直到一方衝過來打鬥,或雙方各自離去。打鬥時用喙、翼或腳爪直接攻擊對方,其方式有二,一是由一方飛過去撲擊對方在原地還擊;另一是雌雄鳥同時向上飛起撲擊對方,再返回到地面或枝條上。在非繁殖期群體覓食時,群聚中的高低位序就顯現出來(羅柳墀、王穎1989)。當高階者面向低階或向低階者前進幾步,低階者會自動讓開,在旁觀望等候或退出覓食場地。有多種變化,一般都宏亮、婉囀而有力。據分析 (羅柳墀、王穎1989) 有多種不同的鳴叫:(1) 雄鳥宣示領域的「基、究」叫聲。這種叫聲在繁殖期,陌生者闖入,與鄰鳥對峙,通知配偶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與雌鳥換孵時最常鳴叫。(2) 二重唱:即雄鳥鳴唱,雌鳥回應以「記、記、記」叫聲。雌鳥很少主動鳴叫,都是被雄鳥的叫聲所誘發,緊在雄鳥叫聲之後鳴叫。二重唱有宣示已配對和防衛配偶的功能 (Hsieh 2005, 翁伊珊與袁孝維2008)。(3) 警戒聲「給、給、給」。這種叫聲隨著危急的程度,鳴叫的間隔有越叫越密的趨勢,以提醒同伴危險將臨,並警告入侵者不宜再趨近。如入侵者是強勢的掠奪者,或棲息處嚴重被干擾,則在發出警戒聲後,就向樹上逃避。幼鳥在獲得警戒聲時,即刻停止活動,並不動的保持原姿勢。(4) 對峙打架的「擊、擊、擊」聲。常發生在打架前的對峙行為中,此時冠羽上豎,雙翅前掠,展現出威脅的姿態。若是繁殖期對峙打架的叫聲,會引發鄰近的配偶前來馳援。(5) 逃跑聲為短促的「機、機、機」,這是被追打或打輸後逃離現場的鳴叫聲。若一群成鳥正在覓食,突然聽到這種叫聲,會全部逃離現場。(6) 危困的叫聲,其叫聲為低沉的「給、給、給」。這是在被捕捉或受傷時的叫聲,通常會引起附近鳥類的警惕與觀望。(7) 個體間的通訊聲,叫聲是輕聲的「救、救、救」,這是在草叢間覓食,短距離的互通信息。(8) 幼鳥乞食時發出急促「棲、棲、棲」的叫聲。親鳥帶食物來巢時,雛鳥伸長脖子發出的乞食聲。幼鳥剛離巢,身體半蹲,雙翅搧動,喙向上張開時所發出的乞食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ocichla steerii Swinhoe, 1877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已知非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Liocichla steerii 上次更新:2024-04-26
其他來源內容
繁殖期在5至7月。築巢於離地 0.2 至 1m的灌叢或芒草叢中,巢碗狀,由苔蘚、芒草葉、花穗及草根等材料編織而成,其大小為高 70 至 85mm、寬 120至150mm、口直徑50至70mm、深40至55mm。每窩產卵2至3枚,淡乳青色,有灰紫色底的褐色斑,平均大小 (n=6)為 18.5×25.0mm,重量 (n=6) 4.0g。雛鳥晚熟性,出殼時口腔和舌橙黃色,無斑點,喙緣黃色,由親鳥共同餵養 (Yamashina & Yamada1937)。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ocichla steerii Swinhoe, 1877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黃痣藪鶥的食物範圍甚廣,對森林砍伐後的新環境也能適應,即使台灣中海拔山區大面積的森林遭到破壞,也能適應生存。目前黃痣藪鶥在台灣的種群數量甚為普遍,未見有減少的趨勢。因其為台灣特有種,原被列為第三級其它應予保育的保育類鳥種名錄中,2008年已將其刪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ocichla steerii Swinhoe, 1877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Liocichla 希臘文為「鶇」的一種。steerii 指美國鳥類學家 J. B. Steere (1842-194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ocichla steerii Swinhoe, 1877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