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色。頭、臉、背和翼覆羽褐色,各羽羽端有淡黃褐色斑點。腰和尾上覆羽褐色,羽緣黃褐色,飛羽棕褐色,內瓣黑褐色。下喙基部兩側各有一條黑線,腮、喉灰色,胸羽和腹羽黑色,但前者羽緣灰白色,後者羽緣黃褐色,都呈鱗片狀。喙黑色,跗蹠灰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 formosana Ingram, 1909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區、緬甸、越南、中國西南部和台灣。台灣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的森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 formosana Ingram, 1909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Dickinson (2003) 將本種分為3個亞種,條列如下:P. a. pallidior 分布於喜馬拉雅西南部。P. a. albiventer 分布於喜馬拉雅東部、印度東北部、緬甸西部和北部、越南西北部和中國南部。P. a. formosana 僅分布於台灣。分布在台灣的為 P. a. formosana 亞種,部分學者則認為本亞種可被提升為獨立種 P.formosana (Collar 2006, Collar & Robson 2007)。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 formosana Ingram, 1909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普遍棲息於中海拔山區 1,000m至高山 2,800m 的濃密森林底層 (Yen 199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 formosana Ingram, 1909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鱗胸鷦鶥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也是台灣特有亞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 formosana Ingram, 1909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性羞怯,常單獨隱藏於密叢中或地面上活動,不易觀察。從不作長距離的飛行,受驚則潛逃遁入密叢裡。鳴唱聲嘹亮、規律,類似「機、機、驅除、驅除機」之聲,叫聲為似煞車般「吱⋯⋯」的長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 formosana Ingram, 1909 上次更新:2013-05-10

生態學

巢位:峭壁、河岸。
巢型:球狀巢。
附著位置:底部支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Pnoepyga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4-04-26

行為

性羞怯,常單獨隱藏於密叢中或地面上活動,不易觀察。從不作長距離的飛行,受驚則潛逃遁入密叢裡。鳴唱聲嘹亮、規律,類似「機、機、驅除、驅除機」之聲,叫聲為似煞車般「吱⋯⋯」的長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 formosana Ingram, 1909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已知非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Pnoepyga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4-04-26
其他來源內容
繁殖期在4至7月。築巢於長有青苔的岩壁上,並以青苔為巢材,內襯以細根。巢形如圓柱,開口於上側,甚難發現。巢的大小為長180至190mm、寬90至110mm、口徑35mm、深50至55mm。一窩產卵2枚,大小為20×15mm,純白色,無污斑,也無光澤。雌雄親鳥輪流孵蛋和育雛 (Yamashina & Yamada 1938, Hachisuka& Udagawa 1951, 小林桂助198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 formosana Ingram, 1909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鱗胸鷦鶥的種群數量尚稱普遍,目前無生存上的危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 formosana Ingram, 1909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Pnoepyga 為 pnoe 與 pyga 的合併字,希臘文 pnoe 是露風的,puge 是腰部,意指本屬尾羽短,被長的腰羽所覆蓋。種名 albiventer 為拉丁文 albus「白色的」和 venter「腹部」的合併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 formosana Ingram, 1909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