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oepyga formosana Ingram, 1909

Pnoepyga formosana Ingram, 1909 臺灣鷦眉
Pnoepyga formosana Ingram, 1909 臺灣鷦眉
Pnoepyga formosana Ingram, 1909 臺灣鷦眉
Pnoepyga formosana Ingram, 1909 臺灣鷦眉
臺灣鷦眉
台灣鷦眉,鱗胸鷦鶥,鱗胸鷦鷯,小鷦鶥
臺灣特有
無危(LC)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色。頭、臉、背和翼覆羽褐色,各羽羽端有淡黃褐色斑點。腰和尾上覆羽褐色,羽緣黃褐色,飛羽棕褐色,內瓣黑褐色。下喙基部兩側各有一條黑線,腮、喉灰色,胸羽和腹羽黑色,但前者羽緣灰白色,後者羽緣黃褐色,都呈鱗片狀。喙黑色,跗蹠灰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 formosana Ingram, 1909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區、緬甸、越南、中國西南部和台灣。台灣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的森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 formosana Ingram, 1909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Dickinson (2003) 將本種分為3個亞種,條列如下:P. a. pallidior 分布於喜馬拉雅西南部。P. a. albiventer 分布於喜馬拉雅東部、印度東北部、緬甸西部和北部、越南西北部和中國南部。P. a. formosana 僅分布於台灣。分布在台灣的為 P. a. formosana 亞種,部分學者則認為本亞種可被提升為獨立種 P.formosana (Collar 2006, Collar & Robson 2007)。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 formosana Ingram, 1909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普遍棲息於中海拔山區 1,000m至高山 2,800m 的濃密森林底層 (Yen 199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 formosana Ingram, 1909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鱗胸鷦鶥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也是台灣特有亞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 formosana Ingram, 1909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性羞怯,常單獨隱藏於密叢中或地面上活動,不易觀察。從不作長距離的飛行,受驚則潛逃遁入密叢裡。鳴唱聲嘹亮、規律,類似「機、機、驅除、驅除機」之聲,叫聲為似煞車般「吱⋯⋯」的長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 formosana Ingram, 1909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性羞怯,常單獨隱藏於密叢中或地面上活動,不易觀察。從不作長距離的飛行,受驚則潛逃遁入密叢裡。鳴唱聲嘹亮、規律,類似「機、機、驅除、驅除機」之聲,叫聲為似煞車般「吱⋯⋯」的長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 formosana Ingram, 1909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繁殖期在4至7月。築巢於長有青苔的岩壁上,並以青苔為巢材,內襯以細根。巢形如圓柱,開口於上側,甚難發現。巢的大小為長180至190mm、寬90至110mm、口徑35mm、深50至55mm。一窩產卵2枚,大小為20×15mm,純白色,無污斑,也無光澤。雌雄親鳥輪流孵蛋和育雛 (Yamashina & Yamada 1938, Hachisuka& Udagawa 1951, 小林桂助198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 formosana Ingram, 1909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鱗胸鷦鶥的種群數量尚稱普遍,目前無生存上的危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 formosana Ingram, 1909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Pnoepyga 為 pnoe 與 pyga 的合併字,希臘文 pnoe 是露風的,puge 是腰部,意指本屬尾羽短,被長的腰羽所覆蓋。種名 albiventer 為拉丁文 albus「白色的」和 venter「腹部」的合併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noepyga albiventer formosana Ingram, 1909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