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臺灣生命大百科
Taiwan Encyclopedia of Life
關於本站
最新消息
物種分類系統
物種圖庫
生物圖書館
影片專區
物種頁面
大百科大聲公
看更多
Mustela nivalis formosana
(Lin & Harada, 1997)
中文名
臺灣小黃鼠狼
中文別名
臺灣高山小黃鼠狼
保育
分類位階
Species
(種)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食肉目
>
貂科
>
鼬屬
>
Mustela nivalis formosana
作者:黃淑芬
來源: 黃淑芬
圖片詳情
Mustela nivalis formosana
作者: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
來源: 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
圖片詳情
物種解說
上次更新
2018-04-20 15:46:23
描述
臺灣小黃鼠狼是臺灣體型最小的食肉目動物。頭部扁平,身體修長纖瘦、四肢短小。頭部、身體背部及尾部為深棕色,胸腹部、喉部及嘴部周圍為純白色。頭體長16-20公分,尾長7-9公分,體重約60克。
作者
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
資料提供
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
保育
2008年「野生動物保護法」公告為其他應與保育類野生動物。
作者
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
資料提供
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
行為
夜行性,白天偶爾會活動,生性警覺,活動敏捷,不太容易被發現。
作者
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
資料提供
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
備註
臺灣小黃鼠狼的發現可追溯到1969年,之後多年來陸續有零星捕獲,但皆誤以為是黃鼠狼的幼獸。一直到1997年,林良恭教授於合歡山地區再捕獲一隻活體,並以毛囊細胞的DNA和日本伶鼬(M. n. namiyei)比對分析後,始發現兩者是親源相近的不同亞種,而發表為臺灣新紀錄種。
作者
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
資料提供
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
分布
臺灣特有亞種。據推測,臺灣小黃鼠狼應是在冰河時期播遷至臺灣,之後孑遺於高海拔山區而存活迄今。
作者
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
資料提供
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
棲地
分布於海拔1800公使以上之中、高海拔森林及鄰近高山草原,目前以合歡山地區被發現次數較多,偶見於大霸尖山及塔塔加地區。
作者
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
資料提供
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
攝食策略
肉食性,主要捕食野鼠。
作者
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
資料提供
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
參考文獻
鄭錫奇,張簡琳玟。臺灣食肉目野生動物辨識手冊。2015。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延伸閱讀
張簡琳玟
、
鄭錫奇
、
范孟雯
、
李德旺
等
。2007。
花蓮縣的野生動物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
。2007。
臺灣大百科全書
。
李玲玲
、
林良恭
、
姜博仁
、
陳美汀
等
。2010。
臺灣地區保育類野生動物圖鑑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