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頭體長5.6 ~ 6.8 公分,尾長3.9 ~5.4 公分,前臂長 4.8~5.3 公分,體重18~22公克。體型瘦長結實,身體背部顏色為黃棕色或橄欖綠色,毛髮短而伏貼於身體上,腹部為灰白色。鼻部單純;耳殼小型,略呈橢圓形,耳珠弧曲。後頭部高呈隆起狀。前肢與掌指骨均特化伸長,連接皮膜形成雙翼,飛膜暗褐色;前肢僅拇指有爪,後肢具五趾,均有爪。齒式:門齒1/3,犬齒1/1,前臼齒1/2,臼齒3/3;總齒數= 30。


本種又稱小黃蝠(yellow bat),以昆蟲為食,包括甲蟲、白蟻、蛾類及其他昆蟲。每年五、六月間為生殖期,懷孕母蝠每年僅懷一胎,每胎產一~二仔蝠,七至九月哺育期,九月起會陸續遷移他處渡冬,度冬棲所不明。夜行性,活動模式為單峰型,春夏季時,整夜均會活動覓食,秋冬兩季則集中在上半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錫奇 資料提供:鄭錫奇 審訂:鄭錫奇 來源學名:Scotophilus kuhlii Leach, 1822 上次更新:2013-11-06

分布

昔日文獻記載分布於台中、台東、澎湖;目前調查發現普遍於分布台灣本島低海拔城鄉地區及金門等地,可謂是廣泛的蝙蝠種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錫奇 資料提供:鄭錫奇 審訂:鄭錫奇 來源學名:Scotophilus kuhlii Leach, 1822 上次更新:2013-11-06

棲地

棲息處所相當多樣,可棲居於低海拔人為房舍內(如屋頂閣樓)、棕櫚科植物葉叢中,亦會利用橋墩下之燕巢作為棲息處所;聚集之群集數量少則十數隻,多則上千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錫奇 資料提供:鄭錫奇 審訂:鄭錫奇 來源學名:Scotophilus kuhlii Leach, 1822 上次更新:201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