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的羽色無法分辨。A. p. pacificus 的虹膜棕褐色,頭上、後頸、背及雙翼為黑褐色,腰白色,尾羽黑色且分叉,雙翼形狀狹長,喉部白色,具褐色細縱斑,胸、腹及尾下覆羽為黑褐色,具白色細橫斑,腳短且為黑褐色。A. p. kanoi 羽色類似 A. p. pacificus,但羽色較深,喉部及腰的白色斑塊較小、顏色較深,胸、腹及尾下覆羽的白色細橫斑較不明顯。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pus pacificus kanoi (Yamashina, 1942)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區域包括阿爾泰山至堪察加半島的西伯利亞地區、庫頁島、蒙古、中國東半部、朝鮮半島、日本、台灣、中南半島及喜馬拉雅山區。度冬區包括台灣、中國華南與西南、喜馬拉雅山區、中南半島、印尼及澳大利亞等地。台灣分布於低海拔及中海拔山區,離島蘭嶼與綠島附近附近海面也可看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pus pacificus kanoi (Yamashina, 1942)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共有4個亞種,分別為 pacificus, kanoi,cooki 及 leuconyx 亞種。其中 A. p. pacificus 與A. p. kanoi會出現於台灣。A. p. pacificus 繁殖於西伯利亞、蒙古、中國東北及華北、朝鮮半島及日本,於東南亞、澳大利亞度冬,少部分於遷移時會經過台灣,甚至有可能在台灣度冬。A. p. kanoi 繁殖於台灣、蘭嶼、巴丹島、中國華南、西藏等地。A. p. cooki 以及 A. p. leuconyx則繁殖於中南半島及喜馬拉雅山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pus pacificus kanoi (Yamashina, 1942)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多出現於台灣低海拔及中海拔山區,於蘭嶼及綠島則可以在海平面附近看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pus pacificus kanoi (Yamashina, 1942)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叉尾雨燕在台灣為不普遍的過境鳥與留鳥,春秋兩季的紀錄較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pus pacificus kanoi (Yamashina, 1942)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飛行性昆蟲為主食,於飛行中邊飛行邊捕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pus pacificus kanoi (Yamashina, 1942)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由於多在空中掠食昆蟲,因此可出現於各類棲地類型的上空。常常成群出現,有時也會與其它種類的雨燕或燕子混群覓食。混群時大多是飛得最高的鳥種。常發出細微如鈴聲般重複的「嘰-哩哩哩哩」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pus pacificus kanoi (Yamashina, 1942)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在台灣中低海拔山區岩石峭壁上築巢繁殖,也會利用橋梁及其他人為建物築巢。於蘭嶼及綠島則是在海邊的峭壁上築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pus pacificus kanoi (Yamashina, 1942)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叉尾雨燕在台灣的數量尚稱普遍。
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類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pus pacificus kanoi (Yamashina, 1942)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叉尾雨燕目前在全球沒有明顯生存壓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pus pacificus kanoi (Yamashina, 1942)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Apus 源於拉丁文指雨燕,原意為「無足」的意思,形容雨燕的腳短到看不見。pacificus 為「太平洋的」意思。 kanoi 是獻給一位日本博物學家,鹿野忠雄 ( Tadao Kano )。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pus pacificus kanoi (Yamashina, 1942)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