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osae Mayr, 1949

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osae Mayr, 1949 鳳頭蒼鷹(台灣特有亞種)
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osae Mayr, 1949 鳳頭蒼鷹(台灣特有亞種)
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osae Mayr, 1949 鳳頭蒼鷹(台灣特有亞種)
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osae Mayr, 1949 鳳頭蒼鷹(台灣特有亞種)
鳳頭蒼鷹(台灣特有亞種)
臺灣特有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體長約40至48cm。雄鳥體型明顯較小。頭部鼠灰色,後頭有短冠羽。有些個體有不明顯的白色眉線,但通常付之闕如,眼金黃色或橙色,蠟膜黃綠色。背面深褐色或灰褐色。腹面白色,喉白,有1道粗而明顯的褐色喉央線,胸部佈有赤褐色縱紋,兩側較密,有時形成斑塊,腹部密布橫紋,脛羽亦密布橫紋且較腹部更加細密。尾羽褐色,有4道深色橫帶,但雄鳥最外側尾羽橫帶不明顯,雌鳥最外側尾羽有5道深色橫帶。尾下覆羽白而蓬鬆,雄鳥尤其明顯。喙黑色。腳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osae Mayr, 1949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整個東洋界,包括印度,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峇里島、婆羅洲、菲律賓南部、中國西南、臺灣、海南島。臺灣廣泛分布於全島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山地與丘陵。離島於龜山島有零星紀錄,澎湖的紀錄則被視為屬迷鳥性質。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osae Mayr, 1949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11個亞種,分布於臺灣的 A. t. formosae 為臺灣特有亞種。本種廣布於東洋界,不具遷移性,在各地區演化出地方變異,共11個亞種,其中多達6個亞種是由知名的鳥類分類學家 Ernst Mayr 於1949年整理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標本後所發表,包括臺灣特有亞種 formosae,在鳥類的亞種命名當中是屬於年代相當晚近的。地緣關係上與臺灣最接近的亞種為廣布於印度至華南的亞種 indicus。與 indicus 相較之下,formosae的腹面較暗,腹部褐斑僅具黑色羽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osae Mayr, 1949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以低中海拔森林為棲地,在天然林、人工林、果園、樹林茂密的大型公園或校園都能適應,偶爾會離開樹林至鄰近平原獵食,在海岸林亦可見。對於人類干擾過的環境或人類近距離活動的適應力甚強,是臺灣唯一能終年在都會區內生息並繁殖的日行性猛禽,而且這樣的案例在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等都會有漸增的趨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osae Mayr, 1949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鳳頭蒼鷹在臺灣為普遍的留鳥,不會長程遷移,亦不會垂直遷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osae Mayr, 1949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通食性,會獵食多類可到手的小動物,較常利用的包括鼠類、松鼠、中小型鳥、蜥蜴、蛙類、熊蟬等。獵食技巧很全面,在森林較稀疏處或林緣獵食,以隱藏於枝頭伏擊與主動飛行搜索兩種方式並用,自森林地面至樹頂的獵物都可獵捕。性大膽,有許多闖入雞舍、鴿籠、陽台鳥籠捕抓家禽或飼鳥的案例。黃光瀛(2008)研究鳳頭蒼鷹與松雀鷹的食性,發現雖然有很多重疊的食物種類,但鳳頭蒼鷹傾向於獵捕體重較大者,而松雀鷹僅能獵捕體重較小者,在鳥類獵物上尤其明顯。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osae Mayr, 1949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大部分時間停棲於林間,僅在天氣暖和時較愛飛,滯空時間不長,每次飛行通常短於10分鐘。領域性強,雄鳥常昇空巡弋領域並以顯露明顯白色尾下覆羽、雙翼抖動等方式宣示領域。平常不鳴叫,僅於繁殖期好鳴。繁殖期時雄鳥鳴聲為單音節「悔A」或二音節:「揮•悔A」,尾音上揚,重複數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osae Mayr, 1949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天然環境下於闊葉林內營樹巢,巢位偏好小山谷側坡的大樹上,巢本身並不隱密,但位置常是人為干擾比較少的角落。鳳頭蒼鷹是臺灣唯一能在都會公園內繁殖的日行性猛禽,而且近年案例漸增。於3至4月間產卵,每窩產2枚卵,卵為近圓形污白色,大小為 52.6 ×42 mm。抱卵約需38天,由雌鳥抱卵與餵雛,雄鳥供食。幼鳥於5至6月間約44日齡時離巢。陳輝勝於1999年在墾丁地區研究24個鳳頭蒼鷹巢,顯示當地巢的密度為11.1巢/1000公頃,繁殖成功率(至少有1幼鳥離巢)為58%,2隻幼鳥皆離巢的比例為25%。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osae Mayr, 1949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早年由於鳳頭蒼鷹的幼鳥取得不難,價格便宜,在養鷹市場上是頗受歡迎而且被交易最多的猛禽,近年交易情形雖已大幅減少,但並未絕跡。因為鳳頭蒼鷹在臺灣全島均十分普遍,整體族群並無明顯受脅情形,但每年被送至野鳥救傷機構的傷病個體是日猛禽中數量最多的,許多是虛弱的幼鳥,可能與本種很接近人類生活,傷病個體容易被人發現有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osae Mayr, 1949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鳳頭蒼鷹在國內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包含於隼形目)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osae Mayr, 1949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鳳頭蒼鷹在國際上受華盛頓公約(CITES)保護,整個隼形目均列入附錄II;國際鳥盟及IUCN 紅皮書並未列為受脅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osae Mayr, 1949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Accipiter 拉丁文意指「鷹」。tri 拉丁文意指「三」,virgatus 拉丁文意指「條紋」。學名全意為「有三道條紋的鷹」。亞種名 formosae意指「福爾摩莎」。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osae Mayr, 1949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