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 (Temminck, 1821)

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 (Temminck, 1821) 東方蜂鷹
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 (Temminck, 1821) 東方蜂鷹
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 (Temminck, 1821) 東方蜂鷹
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 (Temminck, 1821) 東方蜂鷹
東方蜂鷹
蜂鷹,雕頭鷹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綜合描述

雌雄鳥略異。頭小,頸長,喙尖細,蠟膜鉛灰色,眼先密布細鱗狀硬羽,無眉突,後頸有短冠羽,不豎起時不明顯,頭部形似鳩鴿或杜鵑。雄鳥眼暗褐色,臉部鼠灰色;雌鳥眼黃色,臉部褐色或淡色,具深色眼後線。喙黑色。腳黃色,爪黑色纖細。羽色複雜多變,有多種色型,為了方便描述,通常以身軀腹面及翼下覆羽(飛行時可見)的主要羽色來區分為3大類色型。 淡色型:頭頂褐色或淡色。背面褐色。腹面白色或淡皮黃色。頸部由不規則的黑色粗縱紋環繞,形成頸圈,有些個體頸圈不完整,僅於頸兩側可見。喉白,有些個體有喉央線。有些個體胸部有細縱斑、腹部及脛羽有橫斑。尾上覆羽通常為白色。 深色型:全身大致為深褐色,後枕、前胸常雜有不規則的白色羽毛。下腹部及脛羽或多或少有白色橫斑。 中間型:介於淡色型與深色型之間者皆屬之頭頸的羽色如淡色型,但腹面為較深的皮黃色、棕色或橙色,胸腹部若有濃密的斑紋亦歸於此型。 不論何種色型,尾部特徵皆相同,雄鳥於末端及接近基部處各有1道深色粗橫帶,中間夾1道淡色粗橫帶,深淺對比最明顯。雌鳥尾淡褐色,於末端亦有1道深色橫帶,但接近基部處有2至3道深色橫帶,這幾道橫帶較雄鳥窄,且深淺對比較不明顯。幼鳥眼暗褐色,蠟膜黃色,隨成長逐漸變黑。除了深色型,其餘色型幼鳥的腹面通常有斑紋,但紋路無固定規則。尾部有3至5道深色細橫帶,間隔越接近基部越小,深淺對比最不明顯。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 Taczanowski, 1891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布亞洲東北部、日本、印度、東南亞。臺灣於全島廣泛分布,各離島亦有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 Taczanowski, 1891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6個亞種,分別如下:P. p. orientalis 分布於西伯利亞東南部、中國東北、日本,度冬於菲律賓以及東南亞地區。P. p. ruficollis 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中國西南。P. p. torquatus 分布於泰國、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P. p. ptilorhynchus 分布於爪哇。P. p. palawanensis 分布於巴拉望島。P. p. philippensis 分布於菲律賓(巴拉望島除外)。臺灣所見者為 orientalis 亞種。 本種與分布於歐洲至亞洲中部的西方蜂鷹(Pernis apivorus)分布範圍幾乎相接,兩者的形態很類似,差異僅在羽色稍有不同,西方蜂鷹體型稍小且無冠羽,而東方蜂鷹體型較大且部分個體有冠羽,早年的分類曾一度將兩者視為同一種,以西方蜂鷹為指名亞種,把東方及臺灣所見亞種寫為 P. a. orientalis(如Weick& Brown 1980)。但近年的作者多將此兩種鳥視為2個獨立種,Gamauf & Haring(2005)以粒線體DNA進行分析,也判定此兩者各為獨立種。 在中文名稱上,以往僅稱為「蜂鷹」,現因為與 Pernis apivorus 區分,故依英文名稱為「東方蜂鷹」。有些作者所用的中名「鳳頭蜂鷹」並不很恰當,因為本種形態多變,有些亞種或族群有長冠,但有些僅有短冠或無冠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 Taczanowski, 1891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多種型態的森林,以中低海拔較茂密的天然闊葉林為主,但人工林、針葉林、破碎化的次生林、墾植過的果園等仍可見,少數可生活在2,000公尺以上的高冷山區。偏好野生蜂類多的地區,近年因為蜜蜂養蜂場的管理者會定期割除蜂箱中的贅巢片,其中常含有相當數量的蜜蜂幼蟲及蛹,吸引許多東方蜂鷹前來撿食這些現成的食物,因此養蜂場成了影響本種分布的一大人為誘因。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 Taczanowski, 1891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在分布範圍內,北方的族群會南遷,南方的族群則為留鳥。東方蜂鷹在臺灣的出現情形則很複雜,20年來在墾丁及台北觀音山的猛禽調查資料都顯示東方蜂鷹是數量第三多的過境猛禽,每年過境期累積觀察數量都有數百隻,且全台多處均可見零星過境個體。然而歷年資料也顯示夏季在臺灣許多地方依然可見到本種,劉小如及黃光瀛(2006)率領的研究團隊在臺灣中部找到數個巢,確定臺灣有東方蜂鷹繁殖,同時經無線電追蹤證實許多個體終年留在臺灣,因此留鳥的存在已獲證實。張傳(2009)比對照片及日本資料後,認為臺灣的東方蜂鷹應該沒有過境鳥,而是以「留鳥+冬候鳥」的組合較合理。翁國精(2009)採用穩定氫同位素比較不同地區族群的關係,認為台灣的留鳥族群來自中國大陸與菲律賓之間的遷移個體。而根據近年各地的觀察記錄顯示:本種夏季在臺灣北半部的記錄遠多於南半部,冬半年卻恰好相反,推測很可能有季節性島內遷移的現象。由於近年國內對本種的研究正持續進行中,在尚未發表更確定的結果以前,本書仍暫時採用「留鳥+過境鳥」的傳統看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 Taczanowski, 1891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取食多樣化的食物,最偏愛社會性蜂類(虎頭蜂、胡蜂、馬蜂、蜜蜂等)的蛹以及巢片,也經常捕食蛙類、蜥蜴、蛇、鳥類(尤其是雛鳥)。覓食蜂類時會停棲在枝上觀察蜂類移動,隨歸巢的工蜂找到蜂窩,會行走搜尋接近地面植被裡的蜂窩,也會挖掘地下的蜂窩。造訪養蜂場的個體會取食蜂農割下棄置於地的贅巢片(含有蜂蛹),也會取食花粉團。對不同食物利用的比例,會依年內不同季節食物豐富度及可獲得程度而有所調整。在5至7月繁殖季初期,野生蜂類的族群還很小時,以蛙類、蜥蜴、蛇、雛鳥作為主食;至繁殖季中後期野生蜂類繁盛時,提供給幼鳥的食物則以數種胡蜂、馬蜂蜂窩為主,這類蜂窩體積小,易於攜帶。8月起成鳥開始少量取食虎頭蜂窩,但幾乎未見將虎頭蜂窩巢片帶回巢中育雛,可能因為體積太大不易攜帶。蜜蜂養蜂場的贅巢片與花粉團是另一項特殊的食物來源,且容易獲得,在非繁殖期吸引許多東方蜂鷹前來撿食,但並不作為繁殖期育雛的食物。根據資深蜂農的描述,東方蜂鷹前來養蜂場覓食的現象是在近年(約2000年以後)才發生的。冬季食物來源較缺乏時虎頭蜂窩成為重要的食物來源,東方蜂鷹會特地去尋找虎頭蜂窩,由有經驗的成鳥發動攻擊,擊破蜂窩後整隻鳥懸掛其上啄食內部的蜂蛹,而且常同時吸引4、5隻蜂鷹共同取食一蜂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 Taczanowski, 1891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生性謹慎隱密,在空中飛行時很少在原處盤旋很久,經常直線快速滑翔,在繁殖期的行蹤更是閃躲,會低空繞路以避開人類。會造訪養蜂場,先靜立於周遭樹上觀察,等蜂農離開後再降落至場內地面取食贅巢片、花粉團等現成的食物。領域性不明顯,在一小地區常有10隻以上的個體共域生活。遷移時常成3、5隻的鬆散小群緩緩盤旋前進。留鳥個體於3至7月間在繁殖領域上空經常可見展示飛行,係以淺波浪狀飛行爬昇至最高點時,將身體上揚至45度,兩翼垂直高舉連續抖動6、7下,狀似「舉手鼓掌」,此種展示有求偶及宣示領域的意義,展示者多為雄鳥,雌鳥較少。互相溝通時會發出「依~,依~」的鳴聲;繁殖期公鳥常發出「灰有~」的鳴聲,尾音下降略顫抖,會重複數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 Taczanowski, 1891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3至4月起可見雄鳥展示飛行,且經常鳴叫,是繁殖期的開始。營巢於干擾少的大樹上,巢多位於接近主幹的側枝上或崖薑蕨內,十分隱密。巢體以枝葉堆積而成。同一對鳥在不同年份會使用相同巢區,但巢位會重新選擇。於5月產卵,每窩產2枚卵,雌雄親鳥都參與孵卵與育雛,雛鳥於6月孵出8月離巢。繁殖成功率很低,在中部的調查發現,巢被風雨毀損、或遭臺灣獼猴侵犯,是導致繁殖失敗的原因之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 Taczanowski, 1891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東方蜂鷹早年在臺灣所見多數為過境鳥,因僅短暫出現,遭人獵捕的情形甚少聽聞,並無保育顧慮。但近年不但發現有留鳥,且成群至養蜂場覓食的現象似乎與日俱增,雖然多數蜂農並不在意,但仍有少數蜂農並不歡迎,且會用獸夾等獵具獵捕之,因而遭捕殺者恐怕不在少數,乃本種生存上的隱憂。造訪蜂場的個體現今是鳥類攝影者非常喜愛的拍攝對象,如何設計以生態攝影或參觀本種為主題的生態旅遊,在不干擾蜂鷹及蜂農的情況下觀察蜂鷹生態,讓蜂農、蜂鷹、攝影者、生態旅遊者都各蒙其利,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 Taczanowski, 1891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東方蜂鷹在臺灣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包含於隼形目)列為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 Taczanowski, 1891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東方蜂鷹在國際上受華盛頓公約(CITES)保護,整個隼形目均列入附錄II;國際鳥盟及IUCN 紅皮書並未列為受脅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 Taczanowski, 1891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pernes 希臘文意指「某種鷹」。ptilon 希臘文意指「羽毛」;rhynkhos 希臘文意指「嘴喙」。學名全意為「嘴喙基部有羽毛的鷹」。亞種名 orientalis 意指「東方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 Taczanowski, 1891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