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retta sacra sacra (J. F. Gmelin, 1789)

Egretta sacra sacra (J. F. Gmelin, 1789) 岩鷺
Egretta sacra sacra (J. F. Gmelin, 1789) 岩鷺
Egretta sacra sacra (J. F. Gmelin, 1789) 岩鷺
Egretta sacra sacra (J. F. Gmelin, 1789) 岩鷺
岩鷺
東方岩鷺,黑鷺,礁鷺
海洋生物
無危(LC)

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色。喙細長,頸細長。體色有兩型,一為暗色型,一為白色型。暗色型全身棕灰黑色,僅喉部中央為淡棕白色;頭頂近黑色,具羽冠;腹部及尾下覆羽羽色為較淡的棕灰色。白色型全身純白色。繁殖羽,胸肩有簑羽。虹膜黃色,眼先裸露部分為青灰色。下喙黃色,上喙先端暗褐灰色,腳黃綠色、褐綠色或灰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Egretta sacra sacra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球分布於東亞、東南亞、澳大利亞及紐西蘭及南太平洋諸島(Martinez-Vilalta & Motis1992)。台灣分布於北部、東部及南部礁岩海岸,離島則出現於澎湖群島、基隆彭佳嶼、宜蘭龜山島、台東綠島和蘭嶼、金門與馬祖列島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Egretta sacra sacra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有時被置於 Demigretta 屬。本種分為2個亞種,台灣屬於指名亞種 sacra(Gmelin,1789),本亞種除了台灣之外,亦分布於東亞及東南亞海岸、南洋群島、澳大利亞、紐西蘭、密克羅尼西亞及波里尼西亞(Martinez-Vilalta & Motis 1992)。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Egretta sacra sacra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生活於岩石及珊瑚礁海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Egretta sacra sacra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岩鷺在台灣是不普遍的留鳥,沒有季節性的遷移行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Egretta sacra sacra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佇立於海岸岩石上或飛躍漫步於浪花間,覓食方式包括靜立等待、快走或小跑步追捕獵物。捕獲的獵物如果是魚,大多直接吞食,但若獵物過大或比較難處理時,則會先左右甩動數下後再吞食。捕捉海岸石縫間的蟹類及啄食潮間帶的小魚,也會攝取昆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Egretta sacra sacra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大多單獨或成對在海蝕平台或礁岩上覓食,飛行速度緩慢,常貼近海面飛行,領域性很強,同類飛經領域時,立即飛起驅離,因此常可見到兩三隻相互追逐。驚飛時會發出「啊」的粗啞叫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Egretta sacra sacra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陳翠蘭(1988)曾在澎湖貓嶼觀察了7個岩鷺的巢,為一夫一妻制,繁殖季為4至8月間,築巢於浪花飛濺不到的海蝕洞、岩縫或礁岩平台上,利用枯草莖或少數細小枯枝為巢材,築成盤狀的巢。一巢產卵2至4枚,卵為淡青色,大小平均為47.3±2.61 X 34.2±0.81 mm(n=20),雌雄親鳥共同分擔孵卵及育雛工作,孵化期約25至28天,雛鳥經親鳥撫育約30至40天長成離巢。親鳥以小魚、螃蟹餵食幼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Egretta sacra sacra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根據 Wetland International (2002)估計,岩鷺在亞洲地區的總數在10萬至100萬隻之間,而近年亞洲水鳥普查的最高數量為1999年的169隻 (Li & Mundkur 2002),台灣的族群佔有亞洲族群極高的比例,因此極為重要。岩鷺偏好海岸的礁岩環境,這種環境主要存在於離島地區,目前本種在澎湖群島相當普遍,蘭嶼、綠島、彭佳嶼、龜山島以及福建沿海的金門及馬祖列島近年都有出現的紀錄。台灣本島僅東北海岸的金山、野柳至鼻頭角一帶,花蓮台東海岸以及屏東墾丁的沿海為礁岩海岸,也有岩鷺出現,只是數量不多。
岩鷺在台灣屬一般類,本身或其棲息環境都未受到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Egretta sacra sacra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Egretta 源自於法文的 aigrette,為「白鷺」或「小型鷺鷥」的意思,sacra 源於拉丁文的sacer 代表神聖的意思,本種在命名發現地大溪地被當地原住民視為神聖的鳥,合併起來就是「神聖的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Egretta sacra sacra (Gmelin, 1789)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