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adrius hiaticula tundrae (Lowe, PR, 1915)

Charadrius hiaticula tundrae (Lowe, PR, 1915) 環頸鴴
Charadrius hiaticula tundrae (Lowe, PR, 1915) 環頸鴴
Charadrius hiaticula tundrae (Lowe, PR, 1915) 環頸鴴
Charadrius hiaticula tundrae (Lowe, PR, 1915) 環頸鴴

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繁殖羽額白色,上喙基部黑色,黑色寬過眼線延伸至耳羽,上緣有白色斑。頭上、背、肩羽、腰及尾上覆羽灰褐色,翼灰褐色,飛羽基部白色展開時形成帶狀。下頸至頸側有一寬黑色頸環帶,胸、腹白色。非繁殖季喙前端變黑色,過眼線及頸環呈黑褐色。喙黃色,尖端黑色,跗蹠及趾橙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hiaticula tundrae (Lowe, 1915)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於歐亞大陸接近北極圈的凍原帶,冬季主要遷移至歐洲、非洲及中東地區,極少數會漂移到東亞地區。台灣零星出現於淡水濕地,曾在許多地點有發現紀錄,如台北三峽湊合、田寮洋、立農、挖仔尾、關渡,桃園大園,新竹紅毛港,台中大肚溪北岸、高美,彰化漢寶,雲林濁水溪口,南投埔里籃城,台南七股、四草,屏東滿州、龍鑾潭、恒春,宜蘭古亭、無尾港、塭底、新南、蘭陽溪口,台東大坡池、太平溪口、琵琶湖。離島的馬祖東引也曾有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hiaticula tundrae (Lowe, 1915)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3個亞種,台灣屬於 C. h. tundrae亞種,本亞種主要繁殖於歐亞大陸北方,冬季遷移至歐洲南部、非洲以及西南亞。指名亞種C. h. hiaticula 繁殖於北歐,冬季遷移至西歐及非洲西北,另一亞種 C. h. psammodroma 繁殖於加拿大東北、格陵蘭及冰島,冬季遷移至西南歐及西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hiaticula tundrae (Lowe, 1915)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出現於海岸河口濕地,在台灣現身的時間主要是在過境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hiaticula tundrae (Lowe, 1915)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北環頸鴴在台灣是稀有過境鳥和冬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hiaticula tundrae (Lowe, 1915)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日夜皆可覓食,動作優雅,會以腳踏地驚出洞穴中的獵物。以攝取甲殼類、螺貝、沙蠶、蠕蟲及各種昆蟲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hiaticula tundrae (Lowe, 1915)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成群棲息於覓食區附近較高的開闊地面,小群在淡水沼澤及水田間活動,飛行時發出輕柔的「吐哩」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hiaticula tundrae (Lowe, 1915)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hiaticula tundrae (Lowe, 1915)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根據 Wetland International (2002) 估計,北環頸鴴在亞洲地區的總數在40萬至55萬隻之間,而近年亞洲水鳥普查的最高數量為1991年的741隻 (Li & Mundkur 2004),出現在台灣的數量很少,佔亞洲族群比例極微。劉小如、李欽國 (2002) 對台灣海岸濕地水鳥的調查並無北環頸鴴的紀錄。而1997至2002年間冬季濕地的水鳥普查,本種在台灣的數量在0至3隻之間 (Li & Mundkur 2004)。
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本身及其棲息環境並未受到重大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hiaticula tundrae (Lowe, 1915)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列名於遷移性物種公約CMS名錄II,受到國際公約的保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hiaticula tundrae (Lowe, 1915)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Charadrius 源於拉丁文,在拉丁語聖經中提到的一種黃色的鳥,希臘文 kharadrios 則為一種夜行性水鳥,亞里士多德曾提及看到這種鳥可以治療黃疸,但沒有進一步描述,後來認為是指石鴴,因此被用在小型鴴類。hiaticula 源於拉丁文 hiatus「河谷」以及 cola「活動者」,形容本種在河谷的碎石間繁殖。合併起來為「河谷碎石間繁殖的岸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aradrius hiaticula tundrae (Lowe, 1915)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