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39至51cm。頭部為灰黑色,眼暗褐色,眼圈黃色,蠟膜黃色,眼下有一道寬黑髯斑,耳頰有一塊白斑。背面藍灰色。腹面白色,胸部中央為黑色細斑,胸側、腹部及脛羽密布黑色細橫紋。尾灰色,有多道不甚明顯的深色窄橫帶,僅末端帶較寬而明顯。雌鳥體型明顯大於雄鳥,腹面的橫紋較粗密。幼鳥背面黑褐色,腹面淡黃褐色,胸部密布黑褐色縱紋。喙藍灰色。裸腳,腳黃色,中趾特長。爪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peregrinus calidus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布於全球各大洲。臺灣主要為冬候鳥,冬季於臺灣本島及各離島皆可見。留鳥僅於東北角海岸有確認的繁殖紀錄,但北海岸及蘇花公路一帶夏季亦偶見幼鳥,可能也是在當地出生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peregrinus calidus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是全世界分布最廣的鳥類,各大洲及許多島嶼都有分布。多達16個亞種,與臺灣有地緣關係者有4個亞種如下:F. p. calidus 分布於歐亞大陸北方,度冬於南歐、非洲、東南亞。F. p. peregrinator 分布於印度、巴基斯坦、華中與華南。F. p. japonensis 分布於西伯利亞東部、日本,度冬於日本南部、華南、婆羅洲、菲律賓。F. p. ernesti 分布於菲律賓、印尼群島。 根據早期文獻,臺灣至少有前2個亞種,其中亞種 calidus 有「花梨隼」之名,而亞種peregrinator 有「赤胸隼」之名。此外,在日本普遍的 japonensis 亞種度冬範圍包括琉球群島與華南,Howard andMoore將台灣也列在其度冬範圍內。近年本種在東北角海岸有繁殖紀錄,但究竟為哪一個亞種,尚待進一步確認。此外鳥類觀察者曾記錄到 ernesti 亞種在台灣南部繁殖,但尚未正式發表。 亞種的形態差異上,大致而言,calidus與 japonensis 的體型較大、胸腹顏色較白;calidus 背藍而 japonensis 背黑;peregrinator 體型較小、背黑而胸腹部帶赤褐色;ernesti 體型亦小,頭部與體色最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peregrinus calidus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地型態很廣,只要在鳥類豐富且有制高點的曠野即可。多懸崖的海岸是最適當的棲地,但在平原與濕地也可見,常利用高壓電塔作為停棲點,也會利用橋樑的高大橋塔。近年在大都市內度冬的紀錄日增,主要利用高樓大廈棲息,而且多半以家鴿為主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peregrinus calidus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遊隼在臺灣主要為不普遍的冬候鳥及不普遍的過境鳥,僅極少數為留鳥。遷移時單獨行動,甚少與其它猛禽混群。基本上在白天遷移,但在國外曾有夜間遷移的案例。遊隼在全球的分布甚廣,有留鳥的族群,也有遷移族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peregrinus calidus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鳥為主食,種類與體型大小極為多樣化,自頗大的雁鴨、鷺鷥至很小的燕子及雨燕等都會捕食,在北半球被記錄到的食物鳥種超過300種以上。也有能力獵食小型哺乳動物及蝙蝠,但僅在某些特定地區常發生。在臺灣亦捕食多種鳥類,黃光瀛等(2008)於2004年至2007年間在高屏溪的斜張橋調查遊隼於度冬期間的食物種類,結果全部都是鳥類,而且種類多達42種以上,其組成非常多樣化,有鷸、鴴、水鴨、秧雞、鷺、鸊鷉、翡翠、三趾鶉、鳩鴿、雨燕、山椒鳥、伯勞、鶇、鶯、椋鳥等19科,數量最多的種類是紅冠水雞。其它地區粗略的觀察顯示,家鴿佔有很高的比例。本種善於在空中以高速追擊飛行中的鳥類,其獵食時俯衝的瞬間速度可達300 km/h,是鳥類中速度之最。可用多種方式在空中直接抓取獵物,或在空中高速撞擊時用雙爪將鳥擊昏後再俯衝接住。獵物項目當中亦包括如紅冠水雞等在地面活動的鳥類,顯示本種也具有空襲地面獵物的良好能力。在高屏溪斜張橋的觀察顯示,本種能在夜間利用橋塔強大的照明設施來獵食被燈光吸引的遷移鳥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peregrinus calidus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甚少鳴叫,僅離巢不久的幼鳥或成鳥受到驚擾時,會發出「阿、阿、阿…」的聒噪響亮連續單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peregrinus calidus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以懸崖的洞穴或凹陷處為巢,也會利用別種鳥的舊巢。一窩產3至4枚卵。雌鳥負責孵卵及照顧幼雛,雄鳥負責供食。等到雛鳥較大時,親鳥才會一起外出獵食。臺灣首次繁殖紀錄是於1994年春季在東北角海岸,一對遊隼在懸崖營巢繁殖,於5月中旬1隻幼鳥成功離巢。此外,北海岸及蘇花公路於夏季曾有幼鳥的目擊紀錄,可能是在當地繁殖的個體。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peregrinus calidus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遊隼在臺灣的數量並不普遍,但因為具有極佳的獵鳥能力,在馴鷹市場上有很高的身價,而且是養鷹人鍾情的鳥種,因此盜獵情形曾經存在,但實際受脅程度並不明朗。亦曾有自國外非法引進以供應國內養鷹人的案例,這些飼鳥若逸出,可能會造成與純野生個體的雜交問題。1996年我國空軍為了進行以猛禽驅逐機場野鳥的試驗,曾引入一批人工繁殖的遊隼及雜交隼,於台南基地進行試驗演練,這是國內首度嘗試利用猛禽於維護飛行安全上,但軍方並未公開試驗的成果。據悉該試驗雖有部分成效,卻顯現出此方法在鳥的飼育訓練及人力投資上,成本極為高昂,並不適用於臺灣。此外,本種擅食賽鴿,因此養鴿與賽鴿愛好者一向仇視本種,刻意捕殺的情形可能存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peregrinus calidus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遊隼在臺灣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包含於隼形目)列為第一級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peregrinus calidus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遊隼在國際上受華盛頓公約(CITES)保護並列入附錄I;國際鳥盟及IUCN紅皮書並未列為受脅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peregrinus calidus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Falco 拉丁文意指「隼」;peregrinus 拉丁文意指「遊蕩者」。學名全意為「遊蕩的隼、廣布的隼」。亞種名 calidus 意指「炎熱的」,亞種名 peregrinator 意指「旅遊者」,亞種名japonensis 意指「屬於日本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Falco peregrinus calidus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