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lco tinnunculus interstinctus (McClelland, 1840)

Falco tinnunculus interstinctus (McClelland, 1840) 紅隼(普通亞種)
Falco tinnunculus interstinctus (McClelland, 1840) 紅隼(普通亞種)
Falco tinnunculus interstinctus (McClelland, 1840) 紅隼(普通亞種)
Falco tinnunculus interstinctus (McClelland, 1840) 紅隼(普通亞種)
紅隼(普通亞種)
紅隼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綜合描述

體長約32至36cm。雌雄鳥異型。雄鳥的頭部鼠灰色或藍灰色,有許多黑色細縱紋。眼暗褐色,眼圈黃色,蠟膜黃色,眼下有一道窄尖、不甚醒目的深色髯斑。背部及翼上覆羽為磚紅色,散布較稀疏的黑色菱形或圓形斑點,飛羽黑色。腹面淡皮黃色,有許多黑褐色縱斑。尾羽及尾上覆羽灰色,無斑紋或極不明顯的細橫帶,僅尾末端有1道粗黑橫帶及1道細白橫帶。雌鳥的頭及背面為紅褐色。背部及翼上覆羽密布黑色橫斑。尾紅褐色,有多道暗色窄橫帶,末端亦有粗黑帶及細白帶。尾上覆羽紅褐色,有深色橫斑。幼鳥羽色似雌鳥,但背面的黑色橫斑更濃密,飛羽與尾羽有淡棕色羽緣。喙灰色,尖端黑色。裸腳,腳黃色,爪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

分布

繁殖於整個歐亞大陸及非洲,較北的族群會南遷度冬,度冬於東南亞、南亞、中東、地中海地區、南歐、非洲南部。臺灣廣布於各地的平原地帶。離島澎湖、蘭嶼、綠島、龜山島等皆有分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12個亞種,與臺灣有地緣關係者有2種,包括分布於歐洲至中亞的 tinnunculus亞種,以及分布於東亞、日本的 interstinctus亞種。前者有「歐洲紅隼」之稱,後者有「東方紅隼」之稱。根據Hachisuka & Udagawa(1951),臺灣兩者都有。以地緣關係來看,應以後者居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

棲地

偏好曠野,以多裸地、短草地的平坦農地或荒地最常見,主要分布於平原及海岸線上,但丘陵至中高海拔山區的農場與草地亦可見。少數個體能適應都市環境。度冬時為獨居,停棲時偏好地面上突起的土堆或地物、電塔、電線桿或電線、獨木等處,在都市內則常停在高樓樓頂或樓層間的窗台突出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

遷徙

紅隼在臺灣為普遍的冬候鳥,於每年 9月至隔年的4月間可見。在臺灣所記錄到的雌鳥明顯多於雄鳥,這顯示紅隼雌雄鳥間可能有不同的遷移型態;但部分原因可能是雄性未成鳥常被誤記為雌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

取食策略

肉食性,以各種小型動物為食,包括鼠類、鳥類、昆蟲、爬蟲類、蝙蝠等,各類食物的比重在不同地區及不同季節有顯著差異。例如在中國吉林省的調查,繁殖初期以鼠類為主,後期昆蟲的比例大為增加。在臺灣常見獵食小鳥、小型鼠類以及較大型昆蟲如大蝗等。以空中定點懸停的方式,頭朝下尋覓地面上的獵物,一旦發現獵物,會數度降低懸停的高度,然後垂直俯衝至地面攫取獵物。若獵物為小鳥,會在離地很低的低空追逐。偶爾會在黃昏獵食空中的蝙蝠。抓到獵物後可在空中直接進食,或落至地面略加處理才進食。會重複在偏好的地點進食與吐食繭,例如某電桿或某高樓頂,在這些地點可累積許多食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

行為

急促的連續單音「ki•ki•ki•ki…」。以幼鳥、冬候鳥初抵度冬地時或是與其它猛禽爭鬥時較常鳴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

繁衍

臺灣沒有繁殖紀錄,但在離島馬祖有少數的繁殖族群,是已知離臺灣最近的繁殖地。本身並不築巢,會使用其它鳥類的舊巢,例如鷹科或鴉科的舊巢,或在樹洞或岩縫營巢。每窩產4至5枚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

保育狀態

紅隼在臺灣的數量尚稱普遍,並無明顯受脅情形,被人為獵捕的案例報導亦少,但台北市野鳥學會在1992至2007年間共救傷36隻紅隼,數量之高為日行性猛禽的第3位,受傷原因多數不明,是否有遭忽視的潛在威脅存在,值得進一步探討。同樣情形在中國大陸亦然,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在2001年至2003年的兩年間,總共救傷了隼形目猛禽共21種270隻,其中本種數量最多,高達105隻,其中多數是幼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

法規

紅隼在臺灣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包含於隼形目)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

管理

紅隼在全球的分布雖然很廣,但猛禽類的數量原本就不多,國際上華盛頓公約(CITES)將整個隼形目列入附錄II;國際鳥盟及IUCN紅皮書並未列為受脅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

備註

Falco 拉丁文意指「隼」。tinnunculus 拉丁文意指「似鈴聲的」。學名全意為「鳴聲似鈴聲的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上次更新 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