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40至46cm。雌雄鳥體色相似。成鳥繁殖羽全身體羽均白色,唯肩部和背部青灰色;最外側2枚初級飛羽黑色,先端有寬白斑,第3枚以下者大部分灰色,先端黑色,端尖白色;次級、三級飛羽均灰色,先端白色。非繁殖羽頭、頸部白色,有灰褐色小縱斑;背部灰藍色;腹面及尾羽純白。虹膜淡黃色。喙、腳均橙黃色。幼鳥頭、頸部白色,具淡褐斑及黑色羽幹紋。背、腰灰色,具淡褐羽緣斑;尾羽白色,具寬闊黑褐近端斑,先端緣白。腹面白色,前胸具淡褐斑。飛羽黑褐色,內側初級飛羽及次級飛羽黑褐色,先端白色;喙粉紅色或淡褐色,尖端黑色;腳肉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rus canus kamtschatschensis (Bonaparte, 1857)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北美的高緯度地區,過境內蒙古和東北地區,而於遼寧以南的中國沿海各省如山東、江蘇、浙江、福建、海南島以及內陸沿長江流域至西南的四川、雲南等地水域越冬。台灣零星見於西部沿海潮間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rus canus kamtschatschensis (Bonaparte, 1857)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4個亞種,條列如下:L. c. canus 在歐洲西北、冰島繁殖,到北非和波斯灣越冬。L. c. heinei 在俄羅斯的境內繁殖,到歐洲東南部、黑海以及裏海越冬。L. c. kamtschatschensis 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繁殖,到亞洲東南部越冬。L. c. brachyrhynchus 在阿拉斯加、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以及美國西部繁殖,到加尼福利亞州越冬。其中只有 L.c. kamtschatschensis 亞種見於台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rus canus kamtschatschensis (Bonaparte, 1857)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苔原、草原及半沙漠地帶等開闊地帶的河流、湖沼和水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rus canus kamtschatschensis (Bonaparte, 1857)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海鷗在台灣是稀有冬候鳥(顏重威1984),每年10月至翌年3月間可零星發現。謝蓮珠於1996年9月26日在屏東縣林邊發現1隻。李文雄報導1996年12月7日在新竹市大庄里潮間帶發現1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rus canus kamtschatschensis (Bonaparte, 1857)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也見單獨在潮間帶的泥灘覓食,有時與其它鷗類結群覓食。以小魚、甲殼類、昆蟲及軟體動物為食,亦吃植物性食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rus canus kamtschatschensis (Bonaparte, 1857)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冬季時見於沿海各地港灣、河口、荒島以及內陸大型湖泊、江河、水庫等處。常群體活動,低空掠過水面或在水面游蕩。鳴叫聲不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rus canus kamtschatschensis (Bonaparte, 1857)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rus canus kamtschatschensis (Bonaparte, 1857)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海鷗在世界各地的種群數量相當普遍,目前沒有減少或瀕危的問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rus canus kamtschatschensis (Bonaparte, 1857)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Larus拉丁文意為貪吃的海鳥,指海鷗;canus拉丁文意為灰白。kamtschatschensis 為地名,即位於西伯利亞東部的堪察加半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rus canus kamtschatschensis (Bonaparte, 1857)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