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成鳥全身羽毛大致為黑色,帶有灰紫或藍色的金屬光澤,但翼上覆羽和肩羽為棕黑色,帶有黑色羽緣。上喙灰黑色,尖端向下彎鉤,下喙灰白色,越接近喙基時顏色越淡,眼先為淡黃色或淡橘色,眼為碧綠色,眼下無毛為黃色皮膚,具有裸露喉囊,其顏色不一,大多為黃色或黑色帶黃斑,喉部羽毛為白色,翅形圓而短,尾巴呈長楔形,由14根尖硬的尾羽構成,腳為黑色,趾間具有全蹼。在前繁殖羽時,頭、頸及上胸具有大塊的白色纖羽(filoplume,羽毛仍包圍在一根圓形角鞘的長型特化鳥羽),並掩蓋其下的黑色短羽,年齡較大的鳥通常白色纖羽越多,同時上腿部有大塊白色羽毛。幼鳥需要3至4年達到性成熟。第一年亞成鳥,背面羽色為褐色,帶有黑色或藍色的金屬光澤,胸部及腹部為污白色或灰色,眼灰褐色,眼圈周圍及喉囊黃綠色。第二年亞成鳥與第一年類似,但頭部的棕黑色羽毛較寬,喉部轉為褐色,眼轉為綠色。第三年亞成鳥與成鳥的後繁殖羽類似,但是羽色較無金屬光澤,頭部黑色,帶褐色羽緣,胸部及腹部已轉為淡黑色,不具藍色金屬光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lacrocora carbo sinensis (Blumenbach, 179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歐、亞、非、澳、北美等大洲,僅有南美洲沒有分布。臺灣分布於沿岸及低海拔的水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lacrocora carbo sinensis (Blumenbach, 179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丹氏鸕鷀(Phalacrocorax capillatus) 一般認為是與鸕鷀親緣關係最接近的種類,兩種鸕鷀組成一個超種(superspecies)。本種分為7個亞種,分別是 carbo、sinensis、hanedae、maroccanus、lugubris、lucidus 及novaehollandiae。指名亞種主要分布於歐洲及北美洲,繁殖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英倫群島、冰島、格陵蘭、加拿大東岸。sinnensis 亞種主要分布於歐洲及亞洲,繁殖於比利時、荷蘭等中歐國家、東至裏海、黑海、西伯利亞等水域地帶、南至印度半島、中國大陸、海南島等地。度冬區域除繁殖區域外,還包括北非、波斯灣、斯里蘭卡、中南半島、蘇門答臘及臺灣。hanedae 亞種僅分布於日本,繁殖與度冬區域均在日本諸島,一些鳥類分類學家將其併入 sinnensis 亞種。maroccanus 亞種為分布在西北非沿岸從摩洛哥到茅利塔尼亞的留鳥。lugubris 亞種分布於非洲東北部沿海地區。lucidus 亞種分布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Sibley & Monroe (1990) 將其視為一有效種。novaehollandiae 亞種分布於澳洲、紐西蘭及塔斯馬尼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lacrocora carbo sinensis (Blumenbach, 179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在臺灣大多出現於淡水水域,包括水庫、湖泊、河川、河口與沿海地區等,少部分出現在沿海鹹水水域。夜間會固定停棲於某一處。夜棲地大多是緊鄰水域而且無人為干擾的樹林。出入夜棲地時,大多是集體行動。白天時大多停棲於沙洲、岩石或樹上休息或展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lacrocora carbo sinensis (Blumenbach, 179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鸕鷀在臺灣屬於不普遍的冬候鳥。出現於沿海及平地的淡水域地帶,遷移及覓食時也會在沿岸海域出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lacrocora carbo sinensis (Blumenbach, 179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基本上只在淺水域捕食魚類,捕食水域的深度大多只有1至2公尺,最多不超過3公尺,捕食水域的底質偏好砂灘或泥灘。覓食時主要是單獨覓食,但是有時會形成鳥群共同覓食。主要以魚類為食,幾乎不吃其它類的生物。由於其分布範圍很廣,所以進食的魚類隨地域變化很大,而且所進食的魚類大多是當地的優勢魚種。根據野外觀察,於金門近海覓食的鸕鷀,主要以鯔科魚類為主食,而於臺灣及金門內陸水域覓食的鸕鷀,則常以吳郭魚為主要食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lacrocora carbo sinensis (Blumenbach, 1798)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在非繁殖季時並不常聽到其叫聲。大多是在夜棲地才會發出聲音,叫聲為「呱、呱、呱」的粗啞叫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lacrocora carbo sinensis (Blumenbach, 179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一年大多只孵一窩,在北半球一般於4月至7月之間產卵。行集體營巢。視繁殖地當地的環境而定,一般築巢在樹木上或岩壁上。巢大多是由樹枝、蘆葦、水草所構成。一窩一般產3至4枚卵,孵卵期為27至31天,雄鳥與雌鳥共同孵卵。雛鳥孵出後,大約50天後可飛,再由親鳥餵養約50天後,則可以獨立離巢。鸕鷀需要3至4年的時間才會達到性成熟。目前鸕鷀在臺灣沒有任何繁殖紀錄。但是鸕鷀在春季尚未北返前,常可觀察到許多鸕鷀個體已轉為前繁殖羽,而且出現「漱口展示」(gargling)般的求偶行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lacrocora carbo sinensis (Blumenbach, 179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由於鸕鷀主要捕食魚類,而且可以說是很有效率的捕食者,因此長久以來鸕鷀在歐洲、北美洲及亞洲常遭漁民射殺、捕殺、毒殺或破壞巢卵。這種嚴重的獵殺情形至少持續了一兩百年,造成西歐與中歐的鸕數量大幅減少,某些國家的鸕鷀甚至完全絕跡。嚴重的獵殺壓力在幾十年前開始減輕,使得鸕在歐洲及北美洲的族群數量大幅恢復。在丹麥與荷蘭等原本過度獵殺導致鸕鷀絕跡的國家,於1980年代末期已經分別有2萬至3萬隻的鸕鷀。但是比利時、奧地利等原本有鸕鷀的國家,則依然還沒有建立穩定的鸕鷀族群。據估計,在1980年代末期,全球鸕鷀的總數量約在22萬至30萬隻之間,生存並無重大威脅。鸕鷀在臺灣雖然並不普遍,但是沒有重大的威脅。數量最多的地點為高雄縣鳳山水庫,近年約有數千隻。離島金門也有很穩定的鸕鷀族群。
鸕鷀在臺灣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lacrocora carbo sinensis (Blumenbach, 179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Phalacrocorax 是拉丁文對鸕鷀的稱呼,原意是希臘文「禿鴉」的意思,應是指其羽色偏黑,但臉部裸露無毛的特徵。carbo 是拉丁文「木炭的」意思,應是指其全身羽色暗黑色的特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lacrocora carbo sinensis (Blumenbach, 1798)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