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高蹺鴴
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高蹺鴴
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高蹺鴴
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高蹺鴴
高蹺鴴
長腳鷸,黑翅長腳鷸
海洋生物
無危(LC)
 iNaturalistWoRMS

綜合描述

雄鳥繁殖羽額白色,頭頂及後頸黑色,與前頸的白色部分界線分明,有些個體在眼上方有部分灰黑色,有些頭全白色,背面黑色帶有墨綠金屬光澤,與後頸黑色並不相連,腹面全為白色。尾白色有灰色橫斑。非繁殖羽則後頸轉為灰黑色與前頸白色交界模糊,背面為無光澤的黑色。雌鳥似雄鳥,但背面為褐色,翼仍為黑色。眼黑色,喙細長黑色,腳長深粉紅色。飛行時尖細的黑色雙翼上下揮動,在白色腰部襯托下很顯眼,雙腳長長伸出於尾部之後。亞成鳥似雌鳥,但喙基部呈肉色或橙色,背面色澤較灰,有污白色羽緣,腳灰肉色。鄧宇發等 (2000) 將台灣度冬的長腳鷸頭型的式樣分為五型:全黑(頭頂及後頸全為黑色;全白(頭及頸部全為白色);頭頂黑(頭頂為黑色,後頸為白色);後頸黑(後頸為黑色,頭頂為白色);頸灰(頸部為灰色)。對於上色環的鳥進行分析,發現頭型與性別無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mantopus 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球分布於歐洲、非洲、亞洲、南美洲及北美洲、大洋洲。台灣分布於平原的河口、水稻田及魚塭等,包括東部海岸宜蘭的竹安、蘭陽溪口、利澤簡,花蓮的花蓮溪口、佳山;西部海岸則有台北淡水河沿岸的關渡、華中橋,新竹香山濕地,台中彰化的大肚溪、漢寶,嘉義的鰲鼓、布袋、八掌溪河床;台南的四草、土城、鯤鯓、北門、七股、急水溪及曾文溪河床、葫蘆埤及德元埤;高雄的竹滬、永安、援中港;屏東的龍鑾潭、林邊等濕地(翁義聰等1998)。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mantopus 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與 H. novaezelandiae 合組為超種,不同的族群常被認為可以分出2至5個獨立的種,一般畫分為5個亞種。在台灣出現的為指名亞種H. h. himantopus,指名亞種也分布於歐洲、非洲、馬達加斯加、南亞、東南亞及中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mantopus 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台灣南部近海鹽田的數量最多,近年來度冬數量可達數百隻,也常出現於近海的魚塭、沼澤、河口。本種在台灣最喜好的棲地分別為鹽田、魚塭、河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mantopus 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長腳鷸在台灣為普遍的冬候鳥以及不普遍的留鳥。1997年至2007年間,於彰化、雲林、嘉義、台南沿海一帶繫放2,472隻4至6星期大小的幼鳥。追蹤繫有色環的長腳鷸得知,部分個體只於繁殖區附近移動,即使是度冬期仍然滯留於巢區附近的幾個魚塭;但也有不少個體遷出繁殖區到屏東、高雄、澎湖、彰化、台中、新竹及台北等;有8隻個體分別在琉球群島那霸、日本四國島與鹿耳島、朝鮮半島及濟洲島、大陸崇明島及福建、香港等地被記錄到(翁義聰2007)。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mantopus 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肉食性,主要捕食水生動物,包括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甲殼類、蝌蚪及小魚為食。採食種類隨季節及環境而變化。捕食方式包括各種用視覺及觸覺的方式,包括用嘴喙在軟泥中探取無法看到的獵物,也會啄食稻葉上的昆蟲。雄鳥比雌鳥較常在深水中捕食。在台灣度冬時期的獵物,在野外曾直接觀察到牠們捕食大肚魚(翁義聰等 1998),由其排遺分析則包括流紋蜷、魚、蝦、蟹及昆蟲等(鄧宇發等200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mantopus 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白天以站立休息的時間最多,覓食主要在清晨、黃昏或退潮時段。行走時步伐穩健優雅,常於水深在腳關節高度的池塘中覓食,可敏捷的追捕小魚,也會用嘴喙置於水中左右掃動,並前進捕食獵物。冬季時如果天氣寒冷、季風強勁時,會以成群聚集的方式躲避寒害,此時覓食行為會相對減少。受到驚嚇而有警戒的行為時,頭部會上下擺動,驚飛時一面飛一面鳴叫。繁殖期有十分激烈的保護巢雛行為,如有侵入者進入巢的附近,親鳥會飛起高聲尖叫,同時會飛近侵入者企圖將其驅離。春季遷移途中,長腳鷸已完成配對,而且不停地以交尾方式確認,到達合適的巢區就展開一季忙碌的繁殖工作。繁殖季開始,為了占領好的築巢基地,彼此之間會追來打去,衝突不斷。交尾的過程頗有可看性,首先雌鳥將頭頸伸直做一邀請雄鳥的動作,雄鳥先在雌鳥兩側來回幾次沾水整理自己羽毛,之後張翅奮力一跳,跳上雌鳥背上站住,且不停左右晃動以力求平衡,並慢慢將身體蹲下與雌鳥尾巴成一交叉,最後雌雄鳥泄殖孔瞬間交會完成射精,而雄鳥依勢落地,同時張翅將雌鳥抱住,倆倆頭靠頭相依,並緩緩向前幾步,最後雄鳥漸漸將翅收回與雌鳥分開,結束這段親密行為。刺耳的「呿、呿、呿」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mantopus 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在台灣的繁殖期為3至7月。繁殖季一到,雄鳥開始尋找築巢的巢基,巢基分別由雌雄鳥輪流窩下,用腳趾扒土,扒出約為腹面寬的凹處,然後就近取材,將巢材丟入凹處形成一個窩。築巢過程中,有時會因人為干擾或有強勢入侵者而放棄,通常會嘗試築數個巢基,再選定其中一個產卵。巢區環境的類型與巢材的豐富度有關,也會影響孵化的成功與否。有時單獨營巢,通常喜聚集成營巢群落,在地面營巢,以草莖為巢材,每窩產卵約4枚,卵為橢圓形,黃褐色夾雜黑色斑點,雌雄鳥共同孵卵 22至27天,雛鳥屬於早熟性,剛出生的幼雛幾小時後就能走動,並能游水,孵出的當天或第二天即離巢,親鳥會帶領幼鳥到有食物的淺灘,讓幼鳥自行捕食,親鳥在一旁戒護 (翁榮炫 2003)。1997年至2007年間,於彰化、雲林、嘉義、台南沿海一帶繫放2,469隻4至6星期大小的幼鳥發現,從出生到離巢的存活率約10 %,長飛羽繫放之後的個體,第二年的存活率超過70 %。在台灣繁殖的個體8月底至9月初開始換羽,但也有因進行第二次生殖的個體會遲幾個月才換羽(翁義聰 2007)。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mantopus 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根據 Wetland International (2002) 估計,長腳鷸在亞洲地區的總數約為12萬5千至110萬隻,而近年亞洲水鳥普查的最高數量為2001年的 21,628隻 (Li & Mundkur 2002)。幾乎廣泛分布於全球,同時某些地區的數量龐大,顯示本種目前狀況良好。
長腳鷸在台灣並未受到生存威脅,不過其繁殖地點經常選在已被劃定為工業區的海邊,經過初步整地但尚未建造工廠的空地上,如彰濱工業區等,一旦開始動工興建廠房,則將會對繁殖中的長腳鷸造成傷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mantopus 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在全球並未受到生存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mantopus 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列名遷移性物種公約(CMS)名錄II,受到國際公約的保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mantopus 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Himantopus 源於希臘文,指一種涉水鳥,現今就是長腳鷸,希臘文 himas 及 himantos 是「一條皮帶」的意思,pous 是「腳」的意思,這個字由羅馬古學者老蒲林尼所創的古怪比喻,形容腳細長而柔軟,如同剪下一條軟皮製成。種名同屬名為指名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mantopus himantopus himantop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