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Scopoli, 1786)

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Scopoli, 1786) 中杓鷸
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Scopoli, 1786) 中杓鷸
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Scopoli, 1786) 中杓鷸
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Scopoli, 1786) 中杓鷸

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身軀比例較壯碩,頭較小,全身色澤除腰部灰白色外,整體大致為暗褐色。成鳥頭臉及頸部大致為淡褐色,有深褐色細縱斑,頭頂有明顯的黑褐色頭側線,頭央線乳黃色,眉斑乳黃色,不明顯的黑褐色過眼線。背部均勻的棕褐色,有淡色羽緣。胸部以下淡褐色,有黑褐色細縱斑,脇部有黑褐色橫斑。尾上覆羽及尾羽有黑褐色橫斑。亞成鳥大致像成鳥,但背面淡色斑點較細,而且極為繁密。喙黑色,略長且下彎,喙長大約為頭長的兩倍,下喙基粉紅。跗蹠及趾深灰色,飛行時僅腳趾伸出尾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球廣布於歐、亞、非及美洲,東亞族群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北,冬季遷移至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及澳洲。N. p. variegatus亞種繁殖於西伯利亞北部及東北部,非繁殖季遷徙至印度東部、中南半島、台灣、菲律賓、印尼、澳洲等地度冬。台灣全境均有分布,但以中部、南部及宜蘭較為普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在全球分為6個亞種,台灣屬於 N. p.variegatus 亞種。variegatus 亞種繁殖於西伯利亞北部及東北部,非繁殖季遷徙至印度東部、中南半島、台灣、菲律賓、印尼、澳洲等地度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出現於沿海濕地以及海岸附近的草地、牧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中杓鷸在台灣是普遍的過境鳥及不普遍的冬候鳥,主要於每年8月至翌年5月間出現,過境時數量較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常單獨或成鬆散小群活動,以啄食方式邊走邊覓食,行走步伐大而緩慢,單獨活動時會捍衛覓食領域,常有相互追逐的行為。喜歡吃蟹類,吞食前會先將蟹腳拆除,以便吞食。攝取甲殼類、貝及沙蠶,也會在內陸草地採食昆蟲、蚯蚓及螺,偶爾會用彎嘴探索洞穴中的螃蟹。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成群棲息及活動,在海岸潮間帶的泥灘、沙灘及礁岩覓食,成群飛行時會編隊,鼓翼緩慢優雅。飛行時發出連續清晰的「嘀嘀嘀嘀嘀」叫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根據 Wetland International (2002) 估計,中杓鷸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總數約為5萬5千隻左右,而近年亞洲水鳥普查的最高數量為2001年的4,596隻 (Li & Mundkur 2002)。中杓鷸在台灣度冬的族群數量並不高,但遷移季時曾於宜蘭沿海記錄到超過500隻的大群(超過區域1%族群),因此台灣是中杓鷸遷移的重要中繼站。2001年對台灣海岸主要濕地進行水鳥調查(劉小如、李欽國 2002),發現中杓鷸數量最高的時間為9月的329隻及8月的256隻,其次為4月的208隻。而1997至2002年間冬季濕地的水鳥普查,本種在台灣的數量在9至191隻之間(Li & Mundkur 2004)。由此可知中杓鷸在台灣主要為過境族群。
中杓鷸在台灣屬一般類,本身及其棲地未受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本種在全球未受到生存威脅,列名於遷移性物種公約 CMS名錄II。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Numenius 源於希臘文 noumenios,是 neos「新」和 mene「月」的合併字,一直被用在杓鷸,主要因為其長而彎的嘴喙如同新月般。phaeopus 源於希臘文 phaios「灰褐色」和pous「腳」,合併起來為「灰褐腳的杓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 (Scopoli, 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